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三个家园”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推进

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市,全市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夏粮小麦产量占全国的3%。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南阳700万农村人口生活品质,对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阳市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统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开展“和谐、绿色、欢乐”三个家园建设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和谐家园”:丰富教育载体,培育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南阳市注重从农民生活实际出发,用好用活道德讲堂、农村“四会”、公益广告、典型倡树等“四类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并感染群众。

开办农民道德讲堂。利用村文化活动室、村民学校、基层党校等场所,让身边人讲身边的事、讲自己的事,再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用真实生动的事例感染人,用平实简朴的语言启发人。通过讲堂上的小故事,传播道德教育的大道理,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健全农村“四会”。“四会”即农村科技协会、道德协会、禁赌协会和红白理事会。农村科技协会由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新型农民和致富能手组成,通过邀请科技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技能手传帮带等方式,有效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道德协会和红白理事会由村里品德好、威望高、有文化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建立协会规章、开展道德评议等措施,教育引导村民孝老敬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禁赌协会由村妇女代表和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组成,通过入户宣传、舆论监督、检举揭发,有效遏制农村赌博现象,引导群众培养健康活泼的休闲娱乐习惯。

打造公益广告景观。充分发挥公益广告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把农村打造成公益广告宣传的前沿阵地。以农户院墙、文化长廊、文化广场和村务宣传栏为载体,围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文明河南建设”等主题,通过喷绘图片、手绘漫画、书写标语等形式,打造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广告景观。

开展典型倡树活动。选树身边的先进典型,有利于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推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实践。每年用一个月时间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集中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自评、村组互评,评出“星级文明户”、新型农民、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卫生户和身边好人。评选结果在村务公开栏、阅报栏上公布。设置善行义举榜,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类别,为小人物树榜立传,激励农民崇德向善。崇尚先进的乡村氛围,催生了“托举三兄弟”、“板车哥”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草根英雄。

“绿色家园”:开展综合治理,优化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南阳市准确把握前期规划、基础建设、综合治理和长效机制等“四项环节”,根据农村发展特点和县乡村财力状况,分批有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保留特点打造特色。按照“遵循规律,体现特色”的思路,根据农村地域特点、产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村庄进行分类规划。对城郊村和集镇、产业集聚区周边的村庄,按照城市标准规划改造,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对人口相对集中、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心村,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中心村;对人口较少、生态优势明显的的山区村庄,注重与特色产业、自然景观、文化旅游等元素相融合,打造特色生态乡村;对居住相对分散、人口逐步萎缩的村庄,开展环境净化整治工作,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要解决好“垃圾怎么运”、“污水怎么流”和“环境怎么变”的问题。在西峡、淅川、内乡水源地三县,结合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整合项目资金,建设一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为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在平原传统村庄,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场、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设置村内垃圾收集设施,解决垃圾清运问题。集中铺设排污管道,教育、引导和帮扶农户改厕、改圈、改厨,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在乡村干道两侧集中栽植风景树,引导农户开展庭院绿化美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打造生态人居环境。以“三无三规范一眼净”为目标,把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作为突破口,围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集中开展农村积存垃圾清运行动。对主次干道两侧、田间地头、村庄周围及河流、沟渠两岸的秸秆、垃圾、杂物等进行集中清除、转运、填埋、处理,对村内外沟渠水塘、农村家庭宅院、村庄公共空间进行集中整治,对农具、秸秆、杂物等堆放进行统一规划。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多,资金投入需求量大。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必须坚持建管并重,采取县乡适当补贴、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保洁员工资和农村环境整治费用补贴;乡镇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用于购置垃圾箱等垃圾收集清运设施;各村根据本村人口和垃圾量,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向群众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通过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实现环境治理常态化。

“欢乐家园”: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文化惠民是美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内在要求。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南阳市抓实抓牢文化惠民、人才培育、群众文化、传统保护“四大工程”,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文化资源,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惠、实惠的文化服务。抓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市18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正常运转;抓农家书屋建设,4600多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部建成;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抓广播电视村村通,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抓农村电影放映,确保每村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

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打造农村文化主力。以培育农村基层文艺骨干为重点,把文化的“根”种在农村一线。指导帮扶农民组建合唱队、民舞队、戏曲队、广场舞队、老年腰鼓队、音乐队等基层文化传播队伍,由文化馆、文化站专业人员和外请的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和辅导,逐步培育出多支能开展文艺活动,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的示范性队伍和文艺精英。以宛城区红泥湾镇黑土地农民艺术团、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农民艺术团为代表的农民演出队,长年活跃在乡间地头,成为农民自娱自乐、传播乡村文化的生力军。

实施群众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精神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协调推进。开展“欢乐南阳”群众文化活动,与特色文化基地创建、文艺下基层演出、文化专业村建设结合,与教授群众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医疗科普、致富技术相结合,保障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举办“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为群众艺术展演搭建平台。两年37场文化盛宴,既锻炼了基层演出队伍,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打响了“唱响白河”文化品牌。

实施传统保护工程,留住乡韵记住乡愁。把“以文塑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分门别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对南阳玉雕、烙画等传统民间工艺,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师化创作、品牌化经营,在平民路线和精品路线中找到结合点。将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传统民间传说,与保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相结合,打造了特色旅游文化。市艺校免费教学南阳板头曲、宛梆等传统民间曲艺并提供演出平台,实现了“活性传承”。 众多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经过重新整合后,登上舞台、走向市场、走进生活,为农村文化生活增添了活力。

(本文作者为中共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乡村   三个   建设   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