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讲,智慧供应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全方位的。首先从第二产业、即工业制造业的视角看。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然而能耗较大,此外产业链竞争力不足、高技术附加值不高、边际效益递减⑤等都是目前生产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如何提升产业供应链竞争力成为了生产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而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对产业的变革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信息数据嵌入式的全周期技术或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即通过现代新型技术的运用,集成有动态数字存储器、感知和通信能力,承载着在整个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种必需信息,使得整个生产制造管理能实现智能化的全程有效控制和管理⑥。因此,技术和产品的提供不再是简单地实现其使用价值,而是透过产品和技术蕴含的信息和数据来实现全周期的管理,在能量消耗整体最小的状况下,使得客户能实现发展的价值。二是形成自组织的产业生产过程和生态化。即能集成所有的产业主体,形成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业共同进化的生产体系,既实现自组织的价值生产,同时又能提升整个产业网络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可持续和可循环。三是拓展的产业服务化网络。以技术为核心、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直接或间接服务客户为成员,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斜向位置三个维度,以及管理、监控、分解或集成流程链接四种方式建构的从初始供应商到终端客户的复杂网络⑦。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实现活动的高增值性,又能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除了生产制造领域发生的供应链变革之外,智慧供应链同样发生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诸如媒介渠道复杂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对冗长、混乱,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等,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事实上,伴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云端化的“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扩大,其商业化应用就是社会化商业新生态,即由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组合而成的社交网络,即云平台+三屏(手机、电脑、电视)合一+SoLoMo(社交—位置—移动)的新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催生了商业智慧供应链的形成,商业智慧供应链具体表现为:第一,形成了跨媒体、多要素的无缝整合平台。亦即传统电脑(台式PC+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等,正在共享同一个媒介资源⑧。同时服务或商业中的多种要素,包括交易、物流、服务传递、信息和金融等要素高度融合。第二,C2B新商业模式的确立。C2B是迎合客户追求自我个性的一种商业模式,是云商业时代独有的创新商业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将高高在上的高级定制变成了普通消费者都可以体验、享受的服务。同时C2B将激发设计师、众包、消费者自我设计、粉丝团认同设计等多种创意形态得以转化为真实的产品及服务⑨。第三,营销/价值智能化。从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发展而来的大数据技术里,逐步诞生的营销智能化(Marketing Automation, MA)技术,将搜索引擎优化(SEO)、网络营销、植入(插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跨媒体数据源处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社交化销售等市场营销及服务过程整合在一起,提供智能化的客户搜索、培育、筛选管理,为导向最后的交易和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池”。
智慧供应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第一产业——农业。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是在三大产业中发展最为缓慢且挑战较大的领域,这包括农业生产的小农分散导致的农业经营效率较低、农产品经营模式粗放,忽略终端,远离农户、竞争同质化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等,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互联网+”能否真正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通过智能化的方式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领域,涵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四大链条,连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五大环节,形成农业的智慧供应链,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具体讲,农业智慧供应链也应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农业供应链结构。即能充分弥补薄弱的次链,在单个环节上,打破小农生产模式,将次级链条中诸如农资采购、生产种植、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充分细化、专业化、智能化,提高整个农业供应链效率。二是农业组织的有机生态化。在各环节充分专业化的基础上,须以平台企业或有实力的农户组织为主,进行一体化经营,打通产业链五大环节,实现农工商、产供销的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疏通信息和价格传导机制,改变产业链各环节分散无序的现状。三是产业链聚合化、服务化。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化并嵌入产业链,这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系统的核心。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变单个农户在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提高产业链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农户需求,促进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和小微金融的优势,服务农户。
显然,上述三大产业领域的智慧供应链建设和发展才是当今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互联网+”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性的手段,或者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标签贴到所有的产业上,而是透过这些新兴技术和方式的运用,形成“产业供应链+”,亦即我们所说的产业智慧供应链。
智慧供应链要素集合——六大能力体系
智慧供应链作为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应当如何确立和发展?或者说智慧供应链的核心要素和目标是什么?探索这一问题,可以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三要素来加以分析。三要素指的是一种特定供应链的形成,往往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成份⑩。网络结构指的是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业务流程是供应链活动的状态,而管理成分指的是供应链中的核心要素或者能力体系。
从管理成分或要素的视角看,“产业供应链+”形成的智慧供应链需要拥有六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能确实因应供应链客户的真实价值诉求。了解供应链客户真实的价值诉求是拉动式供应链的前提,而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能真正洞察客户内心深处的经济和情感诉求,而不是外在的产品和业务需求⑪。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新兴技术和手段把握我们称之为“价值雷达”的能力。“价值雷达”指的是企业供应链实现的利益和客户得到的价值,有三个层面: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从供应商的角度能实现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而需求方得到的是使用价值。第二层是供应商能实现供应链所有权成本降低,而需求方得到的是情感价值。第三层也是最高的层次是供应商不仅能够降低供应链所有权成本,而且还能帮助客户降低各种机会成本,而此时需求方得到的是发展的价值,即实现了客户自身很难实现的状态,获得了超额收益。显然,如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辅助企业实现从第一层面向第三层面的发展,及时追踪和捕捉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信息和状态,进而灵活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智慧供应链需要形成的核心能力之一。
二是互联网使能下的供应链全程可视化。供应链全程可视化管理指的是供应链参与各方能够对供应链全过程、国内、国外市场的状态和运营及时地反映,以及追踪物流、交易的状态和活动,做到对供应链运营过程的及时监测和操控⑫。显然,这一目标在传统的产业供应链模式下较难实现,其原因在于供应链参与者复杂,信息系统不一致,人工干预较多,很难确定零部件需求和消费比率、监控和管理生产订单和处理,以及供应链运营的关键性能指标(KPIs),其结果容易产生供应链低库存周转,高安全库存、资源配置失调而造成浪费、缺乏制造有效性和高效性、供应商质量无法保障,以及过多产品召回。因此,如何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视化成为智慧供应链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就需要借助物联网、物联网、RFID等技术建立真正标准化、规范化、可视化的供应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