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加强干部管理 疗东北转型升级阵痛

2014年黑、吉、辽三省GDP增速分别为5.6%、6.5%、5.8%,分别位处全国倒数第二、第五、第三。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形势依然不乐观,黑、辽两省的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9%、-22.7%,只有吉林省是正增长,但也仅仅增长0.9%,均远远低于6.6%的全国平均水平。一时间,东北经济怎么了的疑问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东北经济转型升级之“痛”

东北经济增速垫底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减少、经济结构单一、对资源过度依赖、计划经济色彩浓重、思想观念保守僵化等等,这些都已有公论。在以上具体原因背后,既有产权制度和选人用人层面的问题,还有在中央加大执纪问责力度的背景下,一些干部不会作为、不作为或胡乱作为等因素影响。

产权制度因素

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产权制度的变迁才是历史演进的动力源。对所有者有利的排他性产权能够提供对提高效率和生产的直接刺激。这一点已经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东北地区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重镇,沈阳更有“东方鲁尔”的美誉。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东北地区在国内已风光不再,经济地位一落千丈,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弊端很深,人们思想僵化保守都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问题。公有制经济“一家独大”,但产能又相对落后,资源消耗量巨大,产出效益不高,创新增长乏力。经济发展依赖国家或省里投资的思想非常普遍,民营经济的活力受到政府部门的制约因素太多,活力不强。此外还有对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产权界定不清晰,等等。这些都是东北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干部因素

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和核心。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主官的发展思路和用人导向,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或部门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垫底,与干部的执政思路和理念落后也是分不开的,在一些干部中仍然存在着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不相符的陈旧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浓厚,执政理念唯上不唯实;“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思想普遍存在;思想保守僵化,缺乏创新理念;经济发展仅依靠“项目带动”,经济要发展就要靠向国家或者向上级争取投资项目,认为争取的越多,经济发展得越快;利益固化,守成者压制变革者,变革者无能为力;“人情化”观念盛行,法治理念未普遍确立;“论资排辈”严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环境不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未广泛确立,压制打压人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大量人才外流;门派观念仍然存在,“自己人”的用人导向导致公权被私用,破坏了政治生态,如此种种,都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部分干部“不会作为”、“不作为”或“胡乱作为”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等。在东北地区,有些干部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改革精神,也缺失壮士断腕的气魄,加上巡视监督执法执纪越来越严,官员们存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庸政、懒政心理,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中钻营获利、拿公权作交易。同时,一些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或是在其位乱谋其政等也是不会作为、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重要原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阵痛   干部管理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