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应该覆盖沿线国家全部语种,从语言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三个层面出发,组织实施“一带一路”的语言资源库工程、语言文化博物馆工程和“语言通”工程,更好地服务互联互通、国家安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为了全方位构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的系统工程,一要进行战略规划,二要整合现有资源,三要开展跨国合作,四要运用前沿技术。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语言资源 互联互通 语言通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22.00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①。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语言的重要功能愈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大领域的互联互通。“五通”实现的基础是语言互通。语言互通不仅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粗略地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大致包含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②这些语言大多都是非通用语种。目前我国面向非通用语种的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教育薄弱(国内大约只能开设20门非通用语种的课程,其中很多语种只有1所高校能够开设),语言人才奇缺,语言服务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需要。语言资源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已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一带一路”亟需语言资源建设。信息化时代为建设语言资源、实现语言互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与此相应,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的目标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应该覆盖沿线国家全部语种,特别是“关键语言”或“战略语种”。建议国家从“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开发、共享与应用三个层面出发,着力组织和实施“三大工程”,即“一带一路”的“语言资源库”(简称“资源库”)工程、 “语言文化博物馆”(简称“博物馆”)工程和“语言通”③工程,全方位构建“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的系统工程。
“资源库”工程致力于收集和开发沿线国家所有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资源,针对每种语言分别建立原始语料库、标注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语言教学与研究信息库、语言国情信息库、语言人才信息库、语言文化资源库等,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智能产品开发以及各类语言产业和社会语言服务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源。
“博物馆”工程致力于展示沿线国家所有语言的基本面貌及使用情况,陈列以语言为载体的富有民族特征或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样态,通过虚拟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介绍沿线各国语言文化,实现语言资源的共用共享。
“语言通”工程致力于研发多语种多功能的语言智能产品,包括面向各个语种的机器翻译、语言现代教育技术、语言实时监测等高科技产品,重点解决“一带一路”复杂语言环境下的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语言学习自动化问题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等,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技术服务。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的使命
服务互联互通。首先,没有语言互通,互联互通难以实现。实现语言互通最便捷的途径是机器翻译,而机器翻译的最重要基础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语言资源库,特别是非通用语种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建设“语言通”工程。通过智能化的机器翻译产品,随时随地享受专业翻译服务,迅速打开各国之间的语言屏障,实现互联互通。
其次,互联互通最终要落实在“民心相通”上,这就需要架起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国际社会的需求在持续增加。”④在“资源库”的基础上建设“博物馆”,充分挖掘各国典型的语言文化资源,并采用生动、逼真的现代技术进行展示和演绎,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世界故事,可以让人们在人类语言文化的互鉴中实现文化共享、心灵互通。
再次,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是实现语言互通的基本方式,面向大数据的语言教育技术是语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资源库”建设可以为现代语言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对于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学习来说,语言资源库的作用尤其重要。基于大规模语言资源库的语言现代化教育有望真正提升人的语言能力,培养更多的语言人才,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最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离不开语言人才,既需要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中国人才,也需要沿线国家懂得汉语的外国人才。“资源库”能够提供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语言的人才信息,也能够提供沿线各国掌握汉语的人才信息,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信息保障。
服务国家安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多元文化碰撞愈发激烈,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我国边疆一些跨境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常常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语言文化“倒灌”现象严重。语言问题已经从一般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问题。世界上很多大国都重视语言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在“911”之后推出的“关键语言”项目,就将相关语种的资源开发和研究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⑤
建设“资源库”和“语言通”工程,实现中外语言特别是非通用“战略语种”的自动翻译,有助于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迅速应对紧急事件,在防范、预警和化解非传统安全威胁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情报价值,保障国家安全稳定。
服务文化传承。随着现代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量语言急剧萎缩,依托于语言的许多文化样式濒临灭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保存,任其衰亡,将是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种形势下,“博物馆”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当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中国语言文化博物馆或世界语言文化博物馆。建议在“资源库”基础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濒于消失的口传文化与书契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这对人类语言文化的传承和“民心”的相融互通不无裨益。
服务经济发展。近年来,语言产业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20万人从事语言产业,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约120亿元。⑥大力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库”“博物馆”和“语言通”的经济价值,可以带动各类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语言服务,为社会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