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理论 > 正文

深化闽台经贸合作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摘要】福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省份,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总体思路就是要围绕打造海峡经济圈的远景目标,充分挖掘闽台两地在多个领域的互补效应与合作优势。

【关键词】闽台 经贸合作 海峡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经贸合作的深度合作、互利共赢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核心纽带与根本基础。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省份,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在深化两岸经贸合作上基础好、空间大、作用突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深化闽台经贸合作的方向、思路、政策,对于发挥福建优势,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乃至推动形成海峡经济圈的远景目标意义深远。

闽台经贸合作的基础与成效

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厚、现实合作紧密。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主体省份,福建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1885年台湾建省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闽南语是台湾通用方言,台湾的民间习俗、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源于福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抓住东部地区率先开放和两岸关系变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人文、历史等独特优势,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产业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福建与台湾30多个行业公会全面对接,台湾百大企业有一半以上在闽投资设厂,创立闽台产业对接磋商机制。以台资企业为骨干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三大主导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截止2012年,全省累计吸引台资210亿美元,注册资本57.44亿美元,居大陆第二位,占大陆总量的八分之一,台资企业3900多家,其中投资额千万美元以上的700多家。2009年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成为大陆首家赴台投资企业,随后入岛投资企业达35家,协议投资1.63亿美元,两项指标均位居大陆首位。2012年,全省新增赴台投资企业6家,新增投资协议金额8300万美元。

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台湾已成为福建第一出口市场、第四贸易伙伴。截止2012年底,全省累计实现闽台贸易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占两岸总额的7.1%,位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之后居第5位。2012年完成闽台贸易119.63亿美元、比增2.95%。闽台农产品贸易突破9亿美元,厦门成为大陆第一大进口台湾水果口岸。全省已设立29个对台小额贸易点,32家对台小额贸易经营公司,累计完成对外小额贸易成交额15亿美元,2012年底完成对台小额贸易3.39亿美元,比增80.79%。

农业、旅游业合作彰显特色。农业合作方面,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产品物流中心,启动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出台大陆第一个促进两岸农业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截止2012年底,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426个、实际利用台资18.4亿美元,引进2500多个良种和5000多台农业设备,对台农业合作居大陆首位。旅游业合作方面,率先启动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赴台湾本岛旅游和厦门、福州赴台“个人游”试点、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联合闽台旅游业共同构建“海峡旅游”品牌。截止2012年底,大陆居民经福建口岸赴台旅游累计超过89万人次,外省居民约占40%,来闽台胞1558万人次。2012年全年闽台人员来往近240万人次,占两岸同期总量的30%。

两岸往来便捷通道效应显现。福建率先开通两岸空中直航、海上货运直航、客滚运输,突进两岸直接双向“三通”。首条横跨台湾海峡、大陆直达台湾本岛的“海峡光缆1号”开通,两岸开启通信直航新时代。截止2012年底,空中直航运送旅客226.8万人次,海上直航完成货物吞吐量8511.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65.9万标箱,“小三通”运送旅客956.2万人次,客滚直航运送旅客21.8万人次。2012年闽台海上直航集装箱运输量、客运量分别占大陆对台运量的三分之一和98%,闽台空中航线客运量占两岸的10%。

经贸合作平台前沿作用突出。福建先已设立福州、海沧、集美、杏林、漳州、泉州6个台商投资区,规划面积135.92平方公里,已开发131.75平方公里,累计入驻台企10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占全省利用台资的40%,成为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区域。已设立福清、漳浦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吸引467家台资农业和台湾个体工商户入园创业。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2011、2012年,国务院连续出台《平潭综合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赋予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平潭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新时期闽台合作提供了更有力的载体平台。

深化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方向不变,为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支持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将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两会签署的18项协议,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两岸经贸交流中的政策障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为两岸人员往来和贸易投资创造了便利条件;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两岸经济深化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ECFA后续政策的到位和实施,两岸经济关系日趋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深化闽台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空间。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翻了一番,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后发优势日益显现。2012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元,达到台湾的64.9%。福建的产业发展方向、市场要素条件及政策环境,可以为台湾新一轮产业全球布局提供机会与空间,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资本输出,参与台湾的新一轮发展机会,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倒逼压力,为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提供了更积极、更强大的内在动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仍处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危机远谈不上已经过去,国际经济复苏进程必然放缓,全球经济增长缺乏新的支撑,尚未找到快速复苏的路径,且不排除再次陷入泡沫和危机的可能性。台湾与福建经济外向度都较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大,都面临着保增长、调结构、拓市场的压力,都有加强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这就需要两岸企业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做好产业整合,应对各种挑战,重续中华经济辉煌。

面临的挑战。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很多。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虽总体维持积极取向但保守性和局限性仍较明显,国民党延续执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情况如继续下去,势必损害国民党在岛内的执政基础,并使2016年继续执政隐忧增大。民进党虽面临调整两岸政策压力,但难以放弃“台独”立场,仍是两岸发展的主要障碍。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民进党不会放弃“台独”主张,还将继续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尚未根本扭转,仍然是争取台湾民心面临的最主要挑战。美国继续实施“以台制华”战略,势必会在亚太战略调整中拿台湾问题做文章,一方面对台当局约束、拉拢并举,严防两岸关系进程“失控”,另一方面加强与民进党来往。

二是福建还没完全摆脱在东部地区的“经济洼地”效应。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省份,福建在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以2011年数据统计,福建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广东省的33%、浙江省的54%、江苏省的36%、山东省的38%。受市场狭小、产业不配套、投资环境等因素制约,福建在吸引台资第二轮、第三轮转移中丧失了领先优势,目前吸引台资规模在大陆各省份位居第四,且与前三名存在较大差距。受珠三角、长三角的挤压效应,在对台经贸合作中的人文、区位等独特优势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三是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且有趋同化、同质化的趋势。虽然近几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三规划两方案”,赋予了福建一系列对台先行先试政策。但这些政策在执行中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有的政策尚未突破,对发展的拉动效应未完全显现,也难以回应台湾民众和业界期待。特别是随着全国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和两岸交流制度化的推进,一些所谓的先行先试政策已经趋同化、同质化,如金融合作交流,各地实际已经实现了“普惠化”,福建的独特政策优势如无法短期内有效转化,无法在两岸经贸合作中体现出特殊位置,与其他地区竞争中拉开距离,则有被削弱的趋势。

综合而言,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取决于两岸关系的客观走向,更取决于主观努力。只要客观分析、冷静判断,科学施策、趋利避害,就能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取得更大突破,实现融合发展。

深化闽台经贸合作的方向与重点

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总体思路就是要紧紧围绕打造海峡经济圈的远景目标,充分挖掘闽台两地的合作优势,进一步有效配置资源,努力打造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新格局。建议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行,着力培育两岸共同产业。一直以来,在闽台资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加工制造为主,市场、营销、研发等高端环节主要在台湾岛内,两地产业以垂直分工为主。现在,福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轻纺等传统优势轻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石化、机械装备等先进重化工业加快布局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主导力量。台湾已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阶段,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石化中小游、精细农业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闽台两地生产要素具有垂直分工的条件,更有水平分工的条件,必须以宏大视野对闽台两地产业链条做深入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各自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与要素保障能力,强化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把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做好,合力提升共同的产业链、产业群在全国、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现有制造业和农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转型升级计划,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合作,推进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扩大市场、扩大效益,推动两地分工由产品生产阶段的分工走向研发与创新、营运、制造、营销等功能性的分工。另一方面,力争在技术研发合作上迈出新步伐,引导福建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与台湾高新技术人才对接,打造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发平台、创业园区,使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二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进,着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对于海峡两岸来说,建设共同市场,必定是一个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行的双向开放过程,才能实现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2001年萧万长先生提出两岸共同市场设想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贸易正常化;二是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三是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全方面的经济整合。随着ECFA的实施,贸易正常化阶段已经实现,两岸自由贸易区也在艰难推进,但要实现真正的全方位经济整合,道路还很漫长。福建作为对台前沿地区,可以先行一步,在开拓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努力建设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在内的共同市场。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发挥通道作用,做大闽台贸易规摸;二要加快金融创新,构建共同资本市场;三要下大力气突破自由港建设;四要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合作力度。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闽台经贸   两岸   合作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