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观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传统道德观念的精神内涵,从多方面论述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 道德建设 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直接关系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同国民道德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全体人民对中华民族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体现出团结一致、真诚有爱、爱岗奉献的一些优良的道德品德。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过程中,还会与世界各地民族合作和交往,只有全体人民具有诚信友爱、和平正义、文明礼貌等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与合作,道德建设直接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社会道德风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强化社会道德建设并从传统道德观念中汲取养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道德观念内涵解读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同中华文明一样拥有这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传统道德丰富的内容,但由于历史的曲折与漫长,也使得中华道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说,中华道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尽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但是我们在当今道德建设中不能去否定传统道德的价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①由此可以看出,儒家“五常”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伦理中,成为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不管如何演变与发展,都不能去切断自身的道德历史,尽管传统道德带有一定的缺陷,但它是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灵魂和精神,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孔子提出,天地之行人为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之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随后,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良知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然而,这个内在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谁给予的。可以说,内在价值指的就是人们的道德观念,正是人们的道德观念所在,人们才具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内在价值。孟子用两句话形容了人格尊严的重要性,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是说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人格的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指丧失人格比死亡更令人厌恶。传统道德观就是要求人们要有一定的人格尊严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道德观一直提倡整体主义,整体指的就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整体主义的含义就是公民个人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因为传统道德管理强调的整体主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顾全大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首要的民族精神。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系列流传至今的名句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在传统道德整体主义理念的积极影响下,涌现出许多乐于奉献的民族英雄,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在历经无数次磨难后仍能够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以义为先,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上一直强调和主张“先义后利”、“以义为先”。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朱熹是这样解释的,之所以要“富之”,乃因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②。中国的传统道德从不简单片面地否定人们对利益的热爱与追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一旦不受制约,那么将会呈现出一种恶化的利益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中华传统道德提出了“以义为先”的利益观。“义”指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利益。“利”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利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一直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一种应该遵循的道德义务,更是可以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内涵,可以说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精神。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道德对待义利关系的主张,以义为先的集体主义精神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必须受到义的约束与制约。最大化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是错误的,但是不能摒弃道义,一定要做到见利思义。第二,追求利益的同时还要遵守道德规范,也就是符合“义”的规范。这是由于人人都在追求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存在着欲望,但是这种欲望不能各顺其欲,在现实中追求的利益关系一定会变得恶化。因此,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义的规范,唯有这样国家、社会、个人才能得到利益。第三,中华传统道德观反对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一味追求个人的私利,主张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也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主张和提倡以义为先的思想,才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与道德传统。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仁”的概念,“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因此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范畴核心。③孔子对于仁作了深刻的揭示和阐述。孔子在回答樊迟提到仁的问题时,指出仁即爱人,这也直接阐述了仁的基本含义。孟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也给仁赋予了爱人的含义。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含义的解释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传统道德理念。可以说,仁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含义。
首先,仁爱也应该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是说最爱的人是父母及其他血脉相连的亲人,进而逐步扩大到其他的范围。其次,仁爱应该体现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时,仁爱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最后,仁爱应当自始至终地贯穿体现到社会理想与施政原则中,通过实行仁政,而使社会实现人人和谐的良好局面。此外,仁爱还要由对人的爱延伸到对大自然一切事物的爱。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现出来的仁爱思想具有典型的人文主义特点,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道德修养实践与道德理论统一结合是传统道德的根本追求。中华民族历来追求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的统一结合。其一,一个人的道德实践充分体现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任何人都要崇尚优良道德,都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二,传统道德观念特别重视道德实践与修养,它强调人们要将自己的道德理念贯彻到生活与日常习惯中,“躬行实践”、“身体力行”都是传统道德观所提倡和主张的。如《大学》中所提到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与行为已经渗透在生活各个层面,商人在经商过程中要讲商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讲师德,官员为政要讲官德等等。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代思想家都对传统道德都作了很好的诠释,同时还格外注意人格修养的培养与塑造。孟子提出“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④以“德”为本是传统价值观的根本,一开始就和实现“王道”的工具理性目的紧紧联系在一起,二者密不可分。
传统道德观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罗素曾这样说过:“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经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创造出了中华民族无比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自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掀起了浪潮,直接导致我国的传统道德日益退出人们的眼球,尤其是青年一代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尊崇。新的发展时代,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同时,还应挖掘出传统道德独特的价值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道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是社会风气却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整个社会风气趋于下滑。在我们审视当代所出现的这些道德问题时,我们应该从传统的道德观念里的一些思想有所启发,应该去探索和挖掘传统道德里的价值与精髓。我国颁布实行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对道德建设极为重视。优秀的传统道德一旦被提倡和发扬,对改善社会风貌,提高公民素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道德环境的好坏是衡量民族特性优劣的重要标尺,因此可以说道德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特性。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各个民族呈现的特性也各不相同。比如,法国人天性浪漫,英国人极具绅士风度,日本人讲究礼仪,美国人个性开放等等。这些民族差异都体现在道德观念上。因此,当代道德建设是要因人而异的,回到中国的道德建设上,就一定要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总而言之,在社会追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可以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自信心。历史上,中国曾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被西方列强恶意瓜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迅速下滑,一个经历了数千年的泱泱大国也失去了以往的尊严,不良的社会风气,混乱的社会秩序,都给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各项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事实上,中华民族的根本优势和特色就是传统文化里折射出来的伦理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着悠久历史,博大精深。在流淌数千年中华民文明的大地上,一味崇洋媚外,摒弃自身的传统优势是断不可取的。因此,在当代道德建设中能够重拾传统道德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增强凝聚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