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马克思理论的批判逻辑及当代意义(2)

对政治学的批判

正像经济学批判对市民社会的考察成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形成的必要环节一样,包括国家观和法哲学在内的社会政治批判也是马克思的经济哲学和元哲学形成的基本前提。如果说45年之前,不成熟的社会政治批判与不成熟的经济学批判和不成熟的哲学批判相对应,那么47年之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在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基础上形成的必然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辩证的历史分析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本质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又必须看成是对其哲学理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构想的全面批判和继承,尤其是对哲学理论基础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批判是通过古典哲学和古典经济学的中介而完成超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考察了生产、分工和财产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又对社会形态、阶级、国家与革命及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哲学的分析。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主要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产生过程,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指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和目的;说明了共产主义同其他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区别及共产主义者对待其他政党的态度;预言了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阶级斗争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渠道。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力极大发展,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阐明了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取决于经济动荡和政治危机的内在联系,革命才是“历史的火车头”。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结成自己的联盟,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不断革命和消灭一切差别。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消灭雇佣劳动。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中,恩格斯主要分析了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一切历史上的斗争都是阶级的斗争,这些阶级冲突都受他们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军事官僚机器。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否则“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⑤。另外,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本质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政党制度的批判、普选制度的批判和议会制度的批判中。这是哲学批判和经济学批判的必然结论。

在笔者看来,从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后期的有些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著以外,马克思的绝大多数著作,包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都不属于单一的元哲学、经济哲学或社会政治哲学,而是这些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这种现象颇耐人寻味。据此,许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不是正统的哲学家,这也正说明马克思的哲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抽象思辨的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力行改变世界的哲学。所有的著作也都是在批判中走向建构。

根据历史的线索以批判的逻辑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凸显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履行对旧有的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改造功能。逻辑性表达了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的内在有机统一性。这一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以文本学的方式澄清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就是要适应“回到马克思”的理论诉求,旨在还原马克思文本群中的正确思想,从总体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以消除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分割成几个不相关联部分的理解误区,所以批判性和总体性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把“钥匙”。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从这一理论前提出发,对整个二十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各种异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实现了社会文化批判转向,虽然变革的主题、环境、主体和策略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视域下展开的。就对话学的方式而言,不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话也不应被终结,而应该保持一种永续性的开放状态。当下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对象不仅指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古典哲学、反映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与现代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的对话交流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对话和批判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近20年内随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甚嚣尘上,就在场方式而言,西方一些学者趁机宣布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马克思无声的退场了。笔者认为,马克思从来就不曾退场,德里达等人所谓的让马克思重新出场,只不过是他们对寻求马克思主义当代在场的一种呼吁,这是由马克思主义随时代而发展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否已经过时或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当今世界的发展是否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作方法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些思考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思考和审视时代主题的基本方法。

(作者分别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存观的历史视域及对马克思实践历史观的意义”的成果,项目编号:10D011)

【注释】

①③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第60页,第32页。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第92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   批判   逻辑   意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