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影响力是潜在的,明确的规章制度则是可以操作的抓手。要建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章制度,将抽象的概念定义转化为具象化、制度化的操作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社会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岗位目标考核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措施有序推进。要大胆创新,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在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遵循中得到体现。
利用媒介工具,注重网络的平台环境。通过对媒介工具和网络平台的运用,积极进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出弘扬正气、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政府首先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宏观上设计媒介工具宣传引导想要达到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干预。信息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都需要借助信息进行传递,拥有大量社会媒介资源的媒介组织是大部分媒介信息和产品的创造者,在多元文化的传播中,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可以通过报刊、社论、书籍、新闻和访谈节目等多种手段,谋求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的方式,让大众在对比教育中得到启发。
在多元文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形式。网络可以也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之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网络平台,如打造显性教育阵地,建立专题网络平台;通过隐性方式,引导舆论文化方向,在多元的文化中选择主流的意识形态,利用博客、微信、微博等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等。虚拟的网络中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管是项重大课题。在网络平台的运用中,要注重网络生态的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制度规范,自觉抵制消极文化垃圾,清理净化信息污染源,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实践的固化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注重发挥创新精神,固化教育成果:
一是提倡社会各个阶层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的方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众多的价值选择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接受能力强,价值观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对其的教育要特别重视。
二是要注重集体教学中的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集体教学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系统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其他教育方式的结合,解决单纯价值观灌输的枯燥乏味。教学者要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加强,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多种方式将价值观教学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如通过情景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加强互动交流、组建兴趣小组课下交流等形式。
三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历史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研习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将经典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受教者内在精神品位,引导其拓展自己的眼光,既以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又以历史的眼光正确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是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文化最重要的是熏陶作用,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师者言传身教,对于学生而言,家长是第一个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同孩子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引导其珍惜短暂学生生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里,树立正确的学习、就业、处事、家庭观念。学校也应创造条件同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将学生在校情况向家长做反馈,共同呵护学生的成长。
五是单一枯燥的教学往往容易挫伤受教者的积极性,而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受教者价值评判的标准,行为处事的准则。受教者是否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的价值主流,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检验。适当组织社会成员参加一系列人文公益实践,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等,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行为操守和准则。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