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和宏村。安徽西递和宏村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中仅有的两处古村落,同时属于首批国际级历史文化名村,其旅游开发模式对中国其他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递和宏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并不相同:西递是由村集体进行开发的旅游公司,西递村委会是旅游服务公司的唯一股东,政府旅游及文物管理机构等对其旅游开发和保护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专业管理。⑥
宏村的经营主体多次变化,曾由县旅游局、镇办“黟县宏村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及村委会分别负责。1998年经营权转让给北京中坤集团,集团下设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行使宏村及周边的关麓、南屏等景区的经营权,时间30年。⑦
西递和宏村虽然同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民居,但两地的开发模式存在明显不同,西递由村集体经营管理,村民直接受益大,但存在由于人情关系而产生的旅游漏损现象;宏村是政府主导、开发商投资、村集体参与模式,此模式下游客人数较多,管理严格,但村民直接获益不多。⑧
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的模式选择
以高山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村在北部湾旅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释放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然而,由于在模式选择上存在不足之处,仍需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高山村的旅游资源优势。高山村旅游资源丰富,主要表现为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内涵丰富的进士文化及秀丽的田园风光。高山村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主要体现了两广地区宗祠文化,现保存了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座150幢,古巷道9条,以及古墓、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围墙等,以绍德祠、思成祠、致齐祠、聚星楼、拔谋故居、青云巷为典型代表,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山村历代文人辈出,自清乾隆22年(1757年)到清末150年间,高山村共出4名进士(玉林科举时代共中进士24名,高山村就占了六分之一),21名举人,193名秀才,进士文化浓厚,因此又被称为“进士村”。⑨
高山村历来民风淳朴且保留有多种多样的玉林地区特有民俗,如婚丧习俗、夏至日的“荔枝狗肉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七月十四的“中元节”等,还有民间文娱活动如唱山歌、吹鼓、舞狮、唱春牛、采茶戏、木偶戏等,是“老玉林”民俗体验的窗口。据《徐霞客游记》、《郁林州志》、《广西史料》等记载,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公元1637年路经高山村时,就被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热情好客、崇文尚礼的民风所吸引并夜宿高山村,至今村内仍有徐霞客住宿遗址等遗迹。
高山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发展方向选择。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传统村落,高山村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对高山村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重新选择以促进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上述所讨论的五座历史文化名村中,扬美古镇和宏村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开发商投资、村集体参与模式,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大芦村实行的是政府部门包揽模式,现正在建设中;高山村及西递实行的是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但因为知名度及资金筹集的问题,两村的旅游发展却是相差悬殊。⑩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名村或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经营,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的旅游开发模式。
结语
结合高山村所处的玉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议高山村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商投资、村集体参与的模式,加大政府管理和扶持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对古建筑群进行保护和开发,建设旅游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同时要保证村集体和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使其从旅游发展中不仅可以获得直接收入,还可以获得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作者为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旅游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X2014284)
【注释】
①邹统纤:《乡村旅游·理论·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31页。
②宇世明:“基于村民感知视角的广西名村落乡村旅游研究—以扬美古镇、黄姚古镇、大芦村为例”,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1~23页。
③蒋海萍,王燕华,李经龙:“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安徽经济》,2009年第23期,第24~28页。
④李岚:“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借鉴”,《云南电大学报》,2010年第12期,第86~89页。
⑤姜友林:“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探究”,《人民论坛》,2015年第21期,第93~95页。
⑥陈晓梅,刘又堂:“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形象研究”,《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⑦梁继超,阳国亮,罗霁:“泛北部湾旅游合作的整体战略构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6~32页。
⑧阳国亮,李莉,梁继超:“泛北部湾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2期,第89~92页。
⑨周小勇,吴玉萍:“广西北部湾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8~22页。
⑩贺剑武,袁琳:“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发展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8期,第160~161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