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美丽乡村视阈下的公共性问题(2)

党支部+理事会+村规民约:生态管理共同体重建

由村落家族组成的熟人社会是中国乡村传统的组织特征。个体化的农民家庭、村民组建制以及地域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似的特征,构成了渡河村乡村治理的村庄基础。党支部、村委会作为村庄治理的外生力量(对公的力量),担负着维护村庄稳定、协调村民矛盾的职责,日常工作主要是处理乡镇党委政府下派的任务,工作虽具合法性,一些工作却可能因为缺少村民的认同而不能成功。理事会是接应自上而下资源转移而成立起来并可以发挥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纽带作用的内生性权威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共工程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承担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具有约束性的村规民约则是乡村治理的内生机制。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村委会部署下,按照利益紧密、联系方便、村民自愿的原则,渡河村村民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社区村民理事会,其中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计生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初步构建了“一会一体五小组”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村里重大经济政治事项都由村民理事会提出方案,经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由理事会负责实施,村民予以监督。

作为村民生活和生产共同体的村落是奥尔森意义上的小型集团。这种小型集团人数不多、利益趋同、归属感强烈,能够有效克服“搭便车”现象,在理事会组织下采取集体行动,自主、自发、内在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2012年6月,城乡风貌改造整村推进项目落户渡河村,村民理事会抓住机遇,组织村民自觉置换土地和拆除危旧房屋及猪、牛舍,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60多间3000多平方米危旧房屋拆除,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89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工作。同时还实施了“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等美化工程,村民集资4万元,投工投劳15天,整治村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杂草、柴草、残墙断壁,清理水源、田园有色有害垃圾,投资12万元建设村庄3000平方米绿化带和家庭庭院,聘请了村保洁员,建设了垃圾焚烧炉,让村庄焕然一新。渡河村《村规民约》规定,全村4000多亩的公益生态林,绝不容许任何人垦荒、放羊;任何人不得砍伐、淹死水源林杂木、松木,违者要在全体村民大会上通报并作深刻检讨,为维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生态产业共同体重建

渡河村村民何世斌打工后返乡创业,从最初在山上挖杂树移植、嫁接,到盆景栽培、整形,经过几年的努力掌握了多种观赏花木的种植技术。之后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也带动一些有想法的村民成为他的合作伙伴。2006年,何世斌建立了30多亩的高端园林盆景花卉园艺园,年总产值达500多万元,花卉盆景远销广东、重庆、甘肃、新疆等省区。为了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遵循集体行动的逻辑,何世斌组织群众成立了何氏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全村已建成园林基地200亩,拥有罗汉松、榕树、紫薇、黄枝油杉、榆树等市场前景好、欣赏价值高的园林花卉品种24个,形成产值3000万元的盆景园林产业。村民在合作社共同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提供村庄公共物品,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村民们不但利用村里的园林资源建起了新楼房、修了水泥路,还将各家院子用亭子、假山、盆栽、“古”围墙等装扮起来,让原本单调的房子具有现代园林风格,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园艺村”。更为可取的是,合作社培育了农民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互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阙如,使那些阡陌独舞、无助无靠的农民仿佛重新找到了已经远远逝去的守望相助、温馨和谐的村社共同体的感觉。

主导产业+园林村庄+农家乐示范点:生态文化共同体重建

以事件介入和项目参与的农民合作到底能走多远,其核心在于能否培养农民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及能力。缺乏合作主体主动参与的合作,要么被置于“被参与”的角色,要么处于“旁观者”的角色,最终都将以失败收场。以张厚安、徐勇教授等人为代表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先后组织了以制度整合农村的“水月实验”、以组织整合农村的“岳东实验”、以能力整合农村的“南农实验”等三次村治研究及实验。研究发现,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相关努力的尝试,没能解决乡村治理的诸多问题,在吸取以往村治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南农实验”最终确定尝试从能力建设入手,挖掘村民自治的内生资源。能力的培养当然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育民、富民、乐民,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对政府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农村内聚力;而民众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从中“生长”出协作精神,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渡河村以花卉园艺闻名、致富,而且花文化也在慢慢地浸入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通过种花来美化乡村环境,通过卖花来促进村民致富,每个渡河村民都乐在其中。渡河村毗邻阳朔、恭城两个旅游大县,处在漓江下游、位于大桂林旅游圈内,是粤、港、澳到桂林旅游的途经之路,在“后漓江”旅游时代,极具旅游开发的潜力。根据访谈调查,村民们对渡河村的旅游开发也是期盼多年,参与热情高。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引导村民“抱团发展”,打造以盆景园艺花卉观光为核心,生态果蔬采摘体验、生态美食体验、紫薇花海休闲度假旅游节、庙会文化节等为辅助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绿色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支撑,强化村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提升村民素质,让村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生态名村建设统一起来,自觉遵守村内的规章制度,维护乡村生态环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视阈   公共性   乡村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