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环境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问题愈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城市,各种环境监测数据的地理意义也都是指向大中城市,似乎穹顶之下只有车水马龙的高楼大厦,而占我们国土面积大部分和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却被排除在了关注之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也深刻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美丽乡村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记忆中的故园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广西某一小镇,其自然景观与桂林山水一脉相承,且因为远离城市喧嚣又未经任何资源开发,比桂林山水显得更为原生态。走在乡间小路,风吹稻浪,小溪潺潺,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但如今,这记忆中美丽的风光却被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破坏殆尽。虽然近些年地方政府在各个行政村修建了垃圾池,但是由于清运和处理设施落后,只不过是把陈年垃圾堆放的位置搬到垃圾池而已。又因考虑到交通方便,这些垃圾池往往修建在村道旁边,如此就沿着村道形成了一条包围乡村的垃圾带。垃圾围村,围住的正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垃圾围村还只是乡村环境的表层问题,属于看得见的污染,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污染更令人担忧。

首先是农村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残留直接造成农村的面源污染。笔者曾工作的乡镇是纯生态功能区,有机茶是当地的特产,但是多年前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有机氯杀虫剂,导致土壤残留农药含量高,所产的茶叶无法通过有机认证,而这类农药残留最长需要30年才会消失。

其次是水产和畜禽养殖对农村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农村养殖户的污水排放是一个重要的水体污染源,尤其是各地普遍存在的养猪业,其污染严重程度不亚于工业污染。笔者在另外一个乡镇工作期间多次处理过因为猪粪尿排放造成的群体性事件,事件起因就是养殖场直排污染地下水,导致十公里外的群众饮用水出现异味。

最后是工业污染逐渐向乡村蔓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工业企业向城郊和乡村迁移,不可否认,这些企业深入农村对当地的经济和就业有较大的带动,但同时,工业污染也随之“下乡”。这些外迁的企业大多是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它们在城市里无法容身,被迫转移到乡村,而乡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检测监督力度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反而更多地对它们持欢迎态度。笔者曾工作过的一个乡镇在过去招商引资大潮中引入多家炼钢企业,热火朝天的炼钢业在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空气。

乡村环境问题的现实原因

我国的乡村治理处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末端,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处于自组织状态。随着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和发展,治理的触角才开始突破并逐渐深入至乡村社会。尽管如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无论是从量还是从质的标准来比较,乡村与城市都差距甚大。在环境保护方面,乡村治理的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

环境基础设施匮乏

导致垃圾围村的直接原因就是环卫设施的匮乏。作为城市标配的垃圾桶、转运站、垃圾处理厂、环卫工、环卫车等等,在乡村的配备都非常滞后甚至是鲜见的。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也不想到处乱丢垃圾,只是因为没有地方丢而已。垃圾池变成垃圾堆,是因为垃圾清运能力不足,垃圾堆变成露天垃圾场则是因为没有垃圾处理厂。导致畜禽养殖污染水体的直接原因是养殖户没有修建处理设施,间接原因则是乡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污水处理厂。在没有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之前,乡村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

监督管理缺位

我们现有的各种环保监督管理机制似乎只针对城市,如前文所述,我们的各种环境监测数据的地理意义都是以城市来体现的。环保部门的职能设置绝大部分也都是集中在城市区域和工矿企业上。举一个实例,某乡镇学校检测到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汇报至环保部门后,他们经过了解认为污染源可能是生活污水,就表示该问题与其无关,只有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才是他们的职责范畴,最后该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学校后来只好自己想办法,通过打井来另辟洁净水源。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

不可否认,乡村的环保问题与一些群众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有关系,如随意丢弃垃圾,随地焚烧垃圾秸秆,没有养成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习惯等等。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而这个意识的培养主要应由公共部门来完成。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培养环保意识的重点放在城市里,有些人甚至认为乡下的环境不管怎样要好过城里,可以放在第二位考虑。

美化乡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针对“乡村病”进行的治疗,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延伸。近几年,广西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2013年以来,广西启动了以“美丽广西”为主题的乡村建设活动,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四个阶段,计划用八年时间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每个阶段开展三个专项活动,集中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破解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其中“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的建设重点就是要解决乡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清洁乡村的三个专项整治围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来进行,集中解决垃圾围村以及乡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问题。生态乡村的三个专项整治围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和道路硬化来进行,力图在清洁乡村治标基础上实现乡村建设的巩固和升级。这项工作正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具体工程来推进的。

第一,通过整合资源弥补乡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的不足。采取“自治区财政筹措一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一点、受益农民出资一点、企业和社会捐助一点、各级工作帮扶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投向乡村环保的基础设施方面。笔者曾经工作的一个小乡镇就受益于该项活动,在上级资金支持下修建了25座垃圾池,新购两辆垃圾清运车和新建一座垃圾焚烧炉,极大提高了乡镇垃圾清运和处理能力。此外,在县域范围内,大批污垃处理项目和乡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项目也逐步启动。目前,22个县区开展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每年可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900万吨。

第二,通过权力下放和制度下沉弥补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缺陷。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从体制机制着手才能确保其常态化、制度化。广西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下了大功夫,如在村一级重拾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理事会,重塑乡村自治的公共服务传统;在镇一级设立环卫站,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有的乡镇还探索用购买服务或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此外,还派出工作队(组)实行分级包片指导推进,如向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和美丽乡村工作队员具体负责本村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通过这次活动,广西也启动了乡村的规划编制工作,为以后的乡村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通过宣传发动,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群众参与意识。在“清洁乡村”行动开展之初,几乎都是党员干部拿着扫帚上街扫地,有些群众围坐在门口闲聊打麻将也不主动清扫一下门口的垃圾,看到党员干部出来扫地还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经过一两年的深入发动,尤其通过组建理事会、缴纳保洁费等方式,群众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环保意识也开始深入人心。往常视而不见的水体污染源,如养猪场的直排、往江河随意丢弃病死猪等,群众会主动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

(本文作者为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乡村   环境治理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