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大主要议题,20余位专家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走向深入,提升中国软实力,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理论界、实务界的深入探索。本次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三大主要议题,就和文化与“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五和”文化与海南“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展开全面论述、深入剖析,系统介绍了“和”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为提升中国“和实力”,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富有启发、引人入胜,可谓是一场思想盛宴,体现了学术大家风范和责任担当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和合哲学创建者张立文为本次论坛作开题演讲,他阐述了和文化与和实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和实力就是军事力、经济力、制度力的融通与和合,并且在融通实践过程当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实力。和实力是对于硬实力、软实力的一个超越,同时和实力也是我们怎样推行“一带一路”、怎样沟通“一带一路”的思想支撑和战略方针、战术构想的一种选择。
和文化与“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
中宣部原办公厅主任薛启亮从国际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层面解读了和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他指出,文化与和平发展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在的基因,是推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要害和关键。我们要利用和文化的观点,树立和平世界观,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原局长严昭柱结合古代丝绸之路畅谈了丝路文明的兴衰。严主席指出,在古代,丝绸之路通过和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带来了不同文明,或者说推动了整个文化交流,促成了文明融合融通互学互鉴的一个热潮,所以汉唐时期中国的开放气氛,中国的繁盛,中国和各国的交往乃至整个东方文明的进步在世界上都是最好的。和文化是我们文明进步的一个规律的体现,也就是说丝绸之路本身就是文明进步规律的自觉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安宪从学术层面阐释了和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他认为,和文化的基本理念不是冲突不是对立,而是多元并立,多元和处,以及多元和合,“和合”这两个字,第一个字强调的是和谐、和睦、和平,而第二个字强调的是结合,强调的是合作,这两个字是以和而合,如果不以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对待他物,那么必然引起的是矛盾跟冲突。
作为媒体人,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凌广志在本次论坛上重点强调借助“和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马宪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他代表的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经历丰富的中国人,他倡导的“五和”文化可以实现我们“一带一路”讲的五通,即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人文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