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影响的特点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于主要社会思潮的了解和把握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课外渠道多于课内渠道,感性直观的方式多于理性方式,信息化、碎片化的了解多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知晓度和受影响度高于认同度。
在社会思潮的影响渠道上,课外渠道多于课内渠道。当前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影视、文娱活动、课外活动、他人影响等课外渠道而非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等课内渠道了解社会思潮。调研显示,早年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理论或思想在高校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书刊等较为严肃的形式进行传播,而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集信息、评论、交流于一体的网络论坛和更加开放自由的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获取社会思潮信息的方式上,感性直观的方式多于理性方式。当代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并不是主要通过学术或理论方式获取社会思潮信息,而更多通过活动或感性直观方式,甚至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获取各种社会思潮的相关信息。当然,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方法特点分不开,他们更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宏观把握;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局部性观察,不善于全局性观察。
在对社会思潮的了解状况上,信息化、碎片化的了解多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正是因为学生们对于社会思潮的了解更多通过课外渠道,更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某些社会思潮的了解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造成情绪感染与心理共鸣而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知识观念、思想理论缺少整体性了解和系统的把握。
在对于社会思潮的接受状况上,知晓度和受影响度高于认同度。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某种社会思潮并非“因为认同而了解”,更多是“因为好奇而了解”,好奇多于认同。但是同时也存在知与行(认知、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对某些社会思潮(例如消费主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同,但是在现实的行为选择上还是有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