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实际上是要求,要在改革中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保持中央决策实施和人民群众获益之间畅通无阻。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社区组织和领导,必须不打折扣地贯彻中央的部署,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显然,获得感是主观感受,是一项主观指标,体现为“拿在手里,喜在心里”,是指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多寡和对于这种成果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获得和主观获得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获得感源于基层人民的社会生活

获得感,就是只有获得了才会有的感觉。人们的获得感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社区生活。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获得更多福祉,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源泉。在当前,获得感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农民从土地制度改革中获得收益、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物业管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社会治安使人们有安全感、城镇化使居民获得更多便利、户籍制度改革给人口流动带来更多好处、教育“去行政化”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医药卫生改革使人民看病更容易更便宜等等。

然而,经济发展本身并不一定自动带来人民福祉的提高。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英国的经济水平成倍增长,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徘徊不前。发展和人民福祉并不是一回事,虽然没有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福祉,但只有有获得感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福祉的提升。获得感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既是对国内当前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总结,也是对国际经验的概括,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人民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改革”这一概念,理解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中梗阻”,回答一些更基本问题。诸如,基层的体制、经济、社会改革是真正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改变了呢,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甚至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历史上的教训之一就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中梗阻”,改革结果往往偏离初衷,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成为改革的受损者,没有获得,反而被剥夺。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城镇化的旗号,大肆征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再如,以往的教育改革,不仅没有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反而把教育变成了学校拿着孩子的命运要挟家长的工具,把孩子变成了应试制度的奴役。为了人民福祉,必须致力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经济增长。只有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不会损害社会和谐及环境生态安全。

我国社区治理影响居民获得感的主要原因分析

以“线条式”管理方式为主导,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社会治理在层级体系设计上存在责权倒挂和职能分割,地方政府各部门经常把本属于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下沉到基层,特别是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职能下放给社区居委会。而社区居委会往往缺乏人员、经费和政策的相应配套,可以决定的事项有限,自身应有的权威缺乏,很难及时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满足居民需求。据统计,一些地方的居委会承担的任务涉及计划生育、治安治理、家庭婚姻、就业社保、社会救济、文明达标、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流动人口管理、收款收费、取证盖章以及各类检查评比等十多个门类100多项,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委托或交办的。“协办”与“主办”的错位大大影响了基层自治能力和居民的自治活动。一些基层社区的办公用房、服务设施薄弱、服务设备简陋、运行经费不足,难以提供居民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另据调查,很多社区的干部工作艰难,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应付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与社区居民接触,也没有机会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愿。

个别社区建设脱离实际,有些干部脱离群众。在一些地区,社区建设成了地方摆政绩的“窗口”、上级领导机关视察和参观的“景点”,严重脱离群众,引起群众的不满。调查发现,有些社区设施设备平时不对居民开放,只有领导和上级机关来时才开放,群众很不满意。个别干部,心里缺乏居民,没有真心真意为居民服务的理想,不能接地气,不能了解实际情况。个别基层群团组织机关化严重,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了解、不解决,对于酝酿的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个别社区干部的工作人员不会与群众交流,甚至在居民面前形成失语状态。个别人甚至手脚不干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

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但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供给单一。近年来,我国社区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涉及到老龄化、流动人口、物业管理、停车场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委会需要履行职能、社区矫正服务等等。据全国老龄办此前估算,到2015年底,全国失能老人达4000万,失能老年人的照顾不是单个家庭可以完成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等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然而,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2012年的调查发现,超过62%的被调查者认为所住地区和工作地区的志愿服务一般,25%的人不满意,仅有2%和11%的受访者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群众对志愿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不专业,居民不需要。

物业与居民时有摩擦,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隐患。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小区,由开发商建立的物业管理部门,由于自身定位和服务水平等原因,经常出现与居民之间的冲突。如居民越来越关注小区环境、财产增值、服务质量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然而一些社区居委会承担小区物业代管职能,业主委员会迟迟成立不起来,物业管理混乱,问题诸多,导致为居民所不满的事情时有发生。

社区社会组织发育缓慢,社会动员缺乏活力。一方面,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尽完善,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文化体育、社会交往、生活互助等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另一方面,各类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社会组织,没有能够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前景不明朗且待遇低,社区人才匮乏。社区工作本身难度和压力都非常大,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大都不高,基层骨干力量职业前景不明确。据调查,2012年深圳市社工流失率达到18.1%。我国在社会工作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与社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之间的矛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