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理念的有力诠释
习近平访问太平洋岛国,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外交一贯所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理念。“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写进我国的宪法之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仅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完全一致,而且充实和丰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内容。
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印度和缅甸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根本宗旨就是反对国家关系间的霸权思想与强盗逻辑,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尊严以及其他国家利益。在残酷的现实国际政治中,一些大国或强国自以为站在所谓的道德高地,标榜自己的价值观念具有普世性,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横加干涉。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大国强权或霸权外交的一种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中小国家尤其是微型国家之间如何相处是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试金石。因为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需要大国的平等姿态,更需要大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让利”。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互利”。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变得日益强盛起来。对于中国未来外交发展战略的走向,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怀疑和猜测,还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因为“强国必霸”的逻辑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英国学者马丁·怀特就直言不讳地说:“世界大国这个字眼经常用来指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利益的大国。更确切地说,我们可以将世界大国定义为在欧洲内部有效行使来源于欧洲以外的实力的大国。”⑦但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历来在双边外交中和多边舞台上把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准则,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才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这是一笔宝贵的国际政治资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国处理与太平洋岛国关系时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岛屿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的过程中,中国就曾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在岛屿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进行现代国家转型中,中国理解并尊重岛屿国家对其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在这一方面,感受最深的应该要数斐济共和国。斐济是南太平洋地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⑧,也曾是一个政局较为动荡的国度。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为发展当地甘蔗种植园经济而从印度引进大量契约劳工,从而改变了斐济的种族构成和人口构成。这种独特的二元种族结构为日后的政治纷争埋下隐患。当印度裔斐济人的人口超过土著斐济人人口时,英国殖民给这一地区留下的选举遗产则成就了印度裔斐济人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这自然引起具有浓厚部族主义情结的土著斐济人的不满。于是,军事政变就成了权力易帜的一种有效手段。⑨斐济现任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就是在2006年政变后于当年9月赢得选举成为国家总理的。他曾在2008年表示,斐济不会忘记中国对斐济动荡历史的理解,“当其他国家在1987年、2000年及2006年事件之后迅速谴责我们时,中国和亚洲的其他一些朋友对斐济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更多的理解和更体贴的态度。”⑩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彼得·奥尼尔对此深表同感,他称中国是太平洋岛国的朋友。他说:“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11】
在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斐济时报》和《斐济太阳报》发表题为《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的文章。习近平说:“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12】而在主持与太平洋八个岛国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习近平就新形势下发展和提升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方尊重各岛国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岛国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和决定地区事务,支持岛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13】中国政府之所以一如既往地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深受西方大国干涉之苦之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非常清楚,新兴民族国家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在本质上纯属一国内政。每个民族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智慧与能力,外部干涉不仅会有损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会让问题变得错综复杂,因为有些大国的染指并不怀善意,而是企图施加影响,从中谋利。所以,当斐济国内政治局势出现动荡时,一些国家纷纷高举制裁大旗,不仅中止了斐济英联邦成员国资格,而且斐济在“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资格亦被中止。一些国家原先承诺的援助也随之减少甚至被取消。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劝谈促和,主张有关国家建立基础广泛的包容性政府。这一立场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习主席在此访中多次重申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就是对我国一贯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国际社会本应是一个由许许多多负责任的国家所组成的利益或命运共同体。但是,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致使一些大国把其责任和义务抛在一边,肆意地追逐单边利益。那么,何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简而言之,就是在双边关系、多边关系或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大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独大,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强加于别人;必须树立人类共同体的观念,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尽量去照顾中小国家的利益,公正、客观地对待它们的诉求与呼声,从而体现一个大国的气度与担当。
在习近平所倡导的“中国梦”的语境之下,中国外交不仅向外界传达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而且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坚持原则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新的外交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在与太平洋岛国发展外交关系时,始终把自己置于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位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是中国外交的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决策”,【14】这一点与一些大国在这一地区的外交战略有着显著差异。冷战期间,太平洋岛屿地区曾经是美苏等一些大国争夺的势力范围,甚至被纳入到各自的全球战略轨道。比如,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影响,美国不仅积极地构建岛链战略,而且以提供援助等手段对有关国家的外交和防务政策施加影响。苏联与美国针锋相对,不甘示弱。一时间,太平洋岛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争相拉拢和施加影响的对象。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总格局,而且凸显了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超级大国从此退出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竞争与角逐,对这一地区的援助也随之减少,甚至关闭了驻一些国家的使领馆。【15】可以看出,一些大国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是因为冷战的需要,是出于一时的国家利益之需,而非从国家关系的本质以及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出发。随着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的扩大以及合作机会的日益增多,冷战结束以来一直“忽视”这一地区的美国和日本又“回来”了。2012年8月31日,第24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在库克群岛举行。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方面罕见地派出由国务卿希拉里率领的多达50人的团队高调与会,并动用一艘航母负责后勤保障。这是迄今为止美国最高级别的官员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美国此举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一方面强化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平衡中国在这一地区日渐扩大的影响。正如新西兰前外交官、惠灵顿战略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迈克尔·波尔斯所言,多年来,华盛顿忽略了这些贫穷且战略地位也不高的岛国,而中国则通过援助与双边协定与它们培养起外交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得绝对是最低程度(的投入)之后,美国突然开始在太平洋投入更多了,而中国在过去数年里一直相当积极。”【16】这种外交上的时进时退有力地诠释了太平洋岛国在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外交战略中,只是一枚棋子,是被利用的对象。而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关注却从未间歇,不会因为忙于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或加强同周边国家关系而遗忘或忽视这一地区,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又回来”或“重返”的现象。因为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并不像某些国家所臆测的那样,是削弱他国的影响而谋求大国地区霸权的,【17】而是中国所持的“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所决定的。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是出于一时之需之用,而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给予太平洋岛国在经贸合作方面以很多优惠措施,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义利观”。2006年4月,在斐济召开的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开幕式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致辞中说:“中国并不富裕,但我们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温总理还表示,中方将免除太平洋岛国2005年底之前到期的对华债务,成立一个鼓励中国企业到该地区投资的基金,并让太平洋岛国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习近平此次对太平洋岛国访问时也承诺,“我们将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岛国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岛国投资合作,帮助岛国解决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协助岛国把自身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共同繁荣之路。”【18】中方多次重申,中国向太平洋岛国提供的援助是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是真诚无私的援助,旨在帮助岛国纾围解困,促进岛屿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准,而非谋求在这一地区形成政治或军事同盟。【19】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这一援助立场与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外交场合下所阐明的“义利观”是非常契合的,即强调中国要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
利用多边机制来反映太平洋岛国的立场与诉求,中国在此方面发出了清晰而有力的声音,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应该担当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生了一些全球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问题,如粮食安全、全球性疫情、温室效应、反对恐怖主义等。就太平洋岛国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粮食安全、领土安全等成为它们首要关注的议题。【20】多边磋商机制是常常被用来寻求全球治理的一种模式。【21】但是,由不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所衍生的多边磋商机制往往成为一些大国或强国操纵国际事务的舞台,广大发展中国家鲜有机会发声,即使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常常得不到重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升。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去反映它们的呼声,从而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习近平在与八个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时强调了加强多边协调的重要性,重申:“中方愿同各岛国就全球治理、扶贫减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道援助等问题加强沟通,维护双方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方将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向岛国提供节能环保物资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开展地震海啸预警、海平面监测等合作。中方将继续积极参与太平洋岛国论坛、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等岛国地区合作机制,支持岛国联合自强、互帮互助、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的努力。”【22】
诚然,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小国家代言以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往往会遇到一些大国的阻力,也可能出现与大国关系失和的局面,进而失去合作机会,但中国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要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理性地对待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访澳期间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