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问题是激化国内民族主义的触点
领土争端等安全问题向来是民族主义激荡的重要驱动力,安全问题处理方式的优劣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国内民众的情绪,成为民族主义的爆发点,而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和激化往往和外在的压力尤其是霸权国家的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5年菲律宾等国延续之前挑战中国主权利益的做法,继续在南海挑战中国的国家利益。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不顾海峡两岸中国人不承认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管辖权的声明,做出了其有管辖权的裁定。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也对中国的南海政策与岛礁建设行为指手画脚。美国“沃斯堡”号滨海战斗舰自从2015年5月闯入南海海域以来,以“航行自由”为由,频频驶入中国水域,军用飞机屡屡飞越中国岛礁。这激起了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响,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极其愤慨美国的霸道行径,认为这是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挑衅,并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表达这种不满与愤怒。正如英国媒体所言,美国军舰出现在南中国海,导致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扬。
缅甸内战也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事件。2015年2月,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再次发生重大冲突,缅甸内战再起。由于彭家声的历史背景以及果敢地区与中国的特殊渊源,特别是在发生了缅甸军机炸弹与炮弹落入我国境内并造成中方平民死伤事件后,国内社交媒体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有人甚至认为果敢的10多万果敢族人是中国的汉族,血浓于水,呼吁中国政府出面保护果敢华人。
同样是在11月,发生了中国人质先后在伊拉克与马里遇害的事件,其中“伊斯兰国”(IS)直接参与了杀害中国公民樊京辉的过程。这两起人质遇害事件间隔不远,对于国内的冲击很大。在网络等媒体领域,很大部分民众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应对恐怖主义,甚至呼吁政府像俄罗斯那样派出军队坚决打击“伊斯兰国”,而对政府并没有采取他们希望的行动,则表示失望甚至不满。
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民族主义的激化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这种接触的过程却是非常不幸的。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充满了屈辱和悲凉,中国文化中自古有之的天下观和中央大国的情结则加重了这种屈辱和悲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扩张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民族主义,其最基本的追求是希望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平等待我,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主要是指领土的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毕竟不同。“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①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不论借口多么得冠冕堂皇,它客观上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歧视、丑化,甚至主张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取本民族的利益。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值得我们深思,但民族主义本身却是我们要反对的,对民族主义的放纵,意味着文明向野蛮的让步,秩序向混乱的演进。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陈翔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潘维:《别把爱国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环球时报》,2015年4月14日。
责编/张夏梦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