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转型性特征

核心提示: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互联网治理的安全,决定着其社会治理能否安全,也决定着整个国家安全的指数与程度。从新国家安全的视角出发,要保障和提升现时代的国家安全,有必要深入理解互联网治理的新特征,把握现时代互联网治理的能力需求,推动互联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摘要】一个国家能否实现互联网治理的安全,决定着其社会治理能否安全,也决定着整个国家安全的指数与程度。从新国家安全的视角出发,要保障和提升现时代的国家安全,有必要深入理解互联网治理的新特征,把握现时代互联网治理的能力需求,推动互联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互联网治理 国家安全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和载体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由网络技术和网络关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已经大大彰显。在这样的时代中,互联网就是生活,互联网就是交往,互联网交往的泛在性及跨界性决定了互联网安全的严峻性。与过去相比,包含互联网安全在内的新安全问题已经大尺度地更新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的内容和边界。

互联网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不同之处

互联网治理是适应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而出现的社会治理的新类型,也是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的新内容。由于互联网包含着无限容量的信息、知识、技术和安全要素,也具有难以估测的发展潜能,因此当今时代的互联网治理就显得异常复杂。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互联网治理是新生事物,从治理特征上已经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社会治理的特征。

其一,互联网治理预示着传统社会的“礼”治向网络社会“理”治的转型。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包含了多元治理要素,也随着社会变迁出现过不尽相同的治理方略,然而贯穿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发展历程的一种类型性的治理模式就是“礼”治,即以礼治理天下。这里的“礼”代表了一种由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土地分封私有制、宗法制度等结合而成的秩序化治理,其基本特征就是靠礼乐教化形成固有秩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已经孕育了人们的平等、自由、民主、竞争等充满现代性的思想观念,互联网世界的扩大化和平面化又大大毁伤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和固有秩序,提升了人们依靠理性来建构新交往关系、实现平等交往的意愿。互联网的世界尽管同样需要制度和秩序,需要管理和权威,但它所需要的制度和秩序、管理和权威已俨然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同类范畴了。在互联网治理中,人们愿意服膺的是基于现代理性的“道”而非基于传统习俗的“礼”。换言之,互联网治理需要的是现代理性治理,将实现的是从传统社会的礼治向网络社会理治的转型。

其二,互联网治理包含着从单向治理向多维治理的转型。从特征上说,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极化治理模式。在皇权作为最高统治权和统治极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的管理尽管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的治理指向却是以上驭下,上级相对于下级拥有至高的裁决权和管理权,在治理权限上具有不可违逆的单向性,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垂直性。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俨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在此空间中真实感逐渐被虚拟化,方向感逐渐被多端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扁平而多维的治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网络治理乃至社会治理都不再仅仅限于过去由上而下的单向治理,而是包含了上下交互、左右相关、内外联通的多元治理关系,形成了以多维治理为特征的扁平化的复合治理结构。可以说,在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世界中,一元独裁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不再是主流,多元并生的现代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其三,互联网治理意味着划域治理向跨域治理的转型。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采取的是界定不同领域进而调整适当措施的划域治理,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需要不同的治理策略,也有不同的治理侧重点和效用性。以东汉思想家荀悦所提供的社会治理策略为例,他曾在《申鉴》中就东汉封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目标关系进行过阐述,提出“兴农桑以养其性,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的说法,这里就体现了明显的划域治理的观念。就其本质而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性的科技革命,它所引发的深层次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深度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更新。在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的世界中,传统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领域可以因为信息流动和生产要素流动而发生“疆界革命”,从而使得原本清晰和固定的治理领域的边界模糊化,出现跨越既定治理领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样一来,互联网治理就会呈现为交叉性的跨域治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中国   特征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