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议题二:网络身份识别(eID)是什么

eID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了网络社会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 胡传平:人口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基础上的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构建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公民权利保护、社会诚信体系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我党执政六十多年来治理社会、取得经济成就和维持长治久安局面的重要成功经验,是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的基础。我们的思路正是充分借鉴这一成功经验,从网络社会的主体——“人”着手,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网络社会。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公安部的重视、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于2009年底启动网络身份管理的研究工作,并于“十二五”期间牵头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网络身份管理”的全部科研项目,主导了我国eID标准体系的制定。经过5年攻关,攻克了我国自主研发网络身份识别技术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已经进入成果转化和试点推广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对网络身份管理的自主掌控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思维、治理方法有了技术保障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可以延伸到网络,对信息化人口实施可靠和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从而有了建设一个崭新的、更加科学、更加先进和安全的网络治理生态环境的可能。当然,eID取得今天的成果,只是一个开始。从网络信息安全的事业全局来看,思路的明确、技术的成熟、方案的完善仅仅打下了一个基础。如何能够从国家安全、政权巩固的战略高度,对网络身份管理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宏观的统筹和部署,同时从技术、产品、服务、产业以及政策和法律等方面促进整个生态圈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各界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eID:以网络身份制取代网络实名制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书记 严则明:网络身份管理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网络对抗原则,必须明确责任主体;二是身份信息保护原则。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就没有必要进行身份识别。eID最早是用于线上和线下身份识别的,但由于我国二代居民身份证已经很好地管理信息和识别身份,因此,我们将传统的人口管理延伸到线上信息化人口管理,以网络身份制取代网络实名制,做到一一对应,实现公民网络身份的唯一性,明确主体责任,保障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在互联网上,还有一个用于身份识别的方法,叫做电子签名法,这是国际身份识别的主流信息技术,也是eID五位一体的主体实施架构,我们用二代居民身份证去银行办理业务,只需输入一个eID密码就可以获得身份验证。另外我们现在泛指的线上应用,只要有实名认证和交易保护需求,都可以通过eID来实现。如果公民需自证身份或线上核实身份,也都可以通过eID来进行。

eID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如果说,在实体世界中,我们的人口治理和户籍制度需要有二代身份证作为支撑的话,那么,在虚拟世界中,我们的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制度同样需要有一个类似的“网络身份证”作为支撑。换言之,我们亟需构建一个网络身份管理体系(eID),它是当代网络空间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我国没有这样一个体系,在很多情况下,只能直接以身份证的身份信息作为网络信任基础,即实行所谓的“网络实名制”。但国内外许多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做法不但难以有效管理公民的网络身份,而且很容易被假冒,并造成公民身份信息泄露等严重问题。“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应当着眼网络安全和长远发展,尽快地构建一个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要求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eID),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网络身份管理问题,为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议题   身份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