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综治工作创新和培育的“城中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近年来,西宁市城中区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大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平安中区”建设为统揽,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综治暨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为城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围绕三基,推进基层综治建设

划分网格提效能,健全机构重防控

按照三基任务安排,城中区狠抓基层综治维稳建设工作,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网格服务管理机制,明确网格工作人员职责,落实专项经费投入,有效提升了全区网格化建设水平,推进了全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健全基层综治维稳机构,区综治办与各街道(镇)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指导完成全区所有街道(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所有社区(村)综治维稳工作站的建设,提高了社会防控水平。

“两所一庭”齐推进,深入基层建平安

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任务,稳步推进社会法治化建设进程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三基工作安排,城中区整合资源力量,健全“两所一庭”力量投入,实现全区各镇办派出所、司法所全覆盖,并通过各镇办、城中公安分局推荐,政法、组织部门审核,从辖区派出所选派优秀民警分别担任社区和村党委副书记,试点开展“两所一庭”干部驻社区(村)工作。

创新工作模式,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城中区以创新工作方式为突破,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抓手,投资建成城中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依托“一个中心、三级平台、七大系统”模式,构成了以指挥平台为中心,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联动,集“政法信息系统、综治信息系统、维稳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数字环保系统、呼叫中心系统”七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

中心通过传统拍照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实现辖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重点人员、居民家庭信息及辖区内建筑物、道路、地貌等信息的三维展示,便于更直观地管理和查看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等信息。通过市民呼叫中心、短信发布平台及电子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获取群众咨询和反映的问题,按职责下派给各职能部门,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实现城市综合信息在中心汇总、工作在中心调度、事件在中心派遣处置的综合调度服务,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城市共建模式。通过各项功能的实现,逐步形成了城中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平安建设暨“两实”管理协调指导中心、数字城市管理中心、数字环保管理中心、公共安全应急中心、法治建设信息中心、市民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七大中心。

强化技防布控措施,提升社会治安防范水平

依托城中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工程建设,在全区215个重点部位、场所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对相关点位做明显标识,有效对接公安系统监控网,全面提升辖区治安防控技防水平。同时,购置4G信息采集流动视频车2辆,综合现有政务外网、公安网,实现与公安、城管、环保等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全面联动,依托城中区信息指挥平台,有效保障了对辖区各类突发性事(案)件、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违规生产作业行为的动态监管和应急处置,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加大了对不法行为的震慑和打击力度。项目投入运行以来,城中公安机关利用监控系统,成功破获7起案件,提升了办案效率和水平。2016年,城中区拟新置400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对辖区治安全方位、无死角的动态监控,目前已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公安、建设等部门开展相关点位的确定工作。

整合资源力量,创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

青海省首家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文化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在城中区饮马街地区挂牌成立,这是新形势下城中区积极适应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需求,全力拓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的有力探索。该工作站着眼开展全民禁毒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本着关爱、扶助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庭,加强吸毒人员教育转化,提高居民抵制毒品意识的宗旨,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新模式。

依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办法》相关规定,联合省戒毒(康复)所、派出所对辖区各类吸毒人员开展摸底排查、入户走访,签订帮教协议,开展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动态管控、尿检督导、教育培训、心理辅导、回访帮教、就业指导、困难帮扶、后续照管等工作。截止2015年8月10日,工作站对72名契约式管理人员开展回访督导工作320人次;跟踪尿检人数32人,记录存档尿检记录共161份;开展入户帮教56人次,建立家庭督促帮教4户;开展团体心理辅导2次,开展心理帮扶20余次;对21名契约式管理人员开展免费体检及疾病筛查;对有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生活、就业帮助,例如为一名身体残疾的戒毒(康复)人员申请社保,并为其免费更换义肢;帮助特困人员申请廉租房;为一名家庭困难、父亲身患癌症的戒毒(康复)人员申请低保,并为其介绍工作等。同时,面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开展多次法律法规、戒毒(康复)知识培训、讲座、座谈会、宣传活动等,有效普及禁毒知识,提高社会对戒毒(康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中区饮马街地区文化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逐步探索出一条管控有效、帮扶到位、机制完善的成熟工作模式,极大地推进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向民间化、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抓基层,强基础,推进基层综治亮点培育项目

打造“指尖微管站”实现立体化社区服务

“指尖微管站”集社区办公、居务公开、事务受理于一体,突出对各类信息的采集、监督、反馈职能,切实做到“静态管理到物,动态管理到人,跟踪处置到事”。截至目前,城中区各社区已完成服务大厅改建,将现场办公和信息化服务有机结合。新闻播报模块及时发布更新辖区通知、公告、新闻、招工信息、居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内容。社会调查模块实现居民投票、意见征求、发布倡议等工作的线上开展,人口信息模块以数据库的形式展现辖区居民综合信息的平台,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居民的各类信息,包括辖区内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管控人员。另外,通过办事指南、第一时间、事件处理、跳蚤市场等其他模块以及搭建于平台上的老年人“呼叫通”爱心热线提供多种社区服务。

提升老旧散居民小区社会化服务管理水平

以深化社区居民自治为抓手,以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为突破口,在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健全了由居民大会、社区(小区)民情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及各社区(小区)志愿服务队组成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架构,并制定健全了相应制度,有效调动了社区(小区)居民参与社区(小区)民主决策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社区民主自治管理体系,社区党员和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法律宣传队等服务队,制定小区业委会工作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

搭建“一站三协会”和谐稳定大舞台

一方面,发挥“一站”职能,使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为服务宗旨,以帮助社区弱势群体、服务居民为目标,搭起七彩桥梁,使志愿服务助力社区各项工作。为进一步丰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院内组织开展了迎新春棋类比赛、创城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使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最大化,使小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另一方面,强化“一站三协会”功能,开创社区管理新模式。街道通过成立门店联防协会,打开了平安建设新局面。通过成立物业服务管理联席协会,吸纳单位党组织、物业服务公司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开创出“责任分担、共驻共建、综合整治、成果共享”的物业管理新局面。通过物业服务管理联席协会、业主委员会联合协会多方联动,有效开展小区整改建设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打造平安和谐寺院

成立打造金塔寺“平安寺院”工作小组,督促指导平安寺院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法律进寺院活动,组织宗教界人士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宗教人员学法守法,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寺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职责,加强寺院消防安全工作,定期检查消防安全设施,组织寺院僧人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寺院安全防范工作。积极打造宏觉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结合1950年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到宏觉寺为十世班禅送行这一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的史实,街道利用宏觉寺大殿一楼班禅堪布会议厅的资源,开设陈列室、展览厅,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点”,搭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点平台,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和各学校师生参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点活动。

开通社管通、创新“E”服务,提升居民服务水平

一是搭建“社管通”工作平台,开通“便民服务直通车”。建立“社管通”手机终端信息采集系统,录入社保、就业等相关政策,方便群众咨询政策、反映情况等;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拓展“家政服务、维修应急、事项救助”等服务功能,为居民免费提供代办服务;建立了社区微博、民生微信、社情QQ群等,把“脚板走访”与“网络对话”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引入“社区服务E站”便民服务模式。居民在社区就可以办理有线电视、电信宽带、手机缴费等业务,今后还将逐步推进水、电、燃气、公交、就医挂号、票务预订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方便居民直接在社区办理。此外,还设立了“民生幸福苹果树”,将居民所需、项目落实和经费使用情况透明公开,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

创新网上智慧社区,深化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发挥社区“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充分依托互联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手机APP信息服务平台等现代化信息网络,构建数字社区,把社区党建工作和社会管理“双重功能”叠加起来,搭建直接服务群众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倾力打造智慧社区。整合物业公司等社会资源,提供社区政策、物业报修、居家养老、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开办“居务公开”“领导回信”“投诉建议”等专栏,及时公布社区党务、政务、财务情况,加强社会监督;社区电话(一键拨打)将相关的服务窗口电话进行平台对接,实现在线拨打电话、在线办理业务;一键查看社区发布的各类通知,便于居民获取社区信息更加便捷;全面推行和深化“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将楼院内的安全防范、社情反映、出租房屋、矛盾排查、楼院卫生、维稳信息、志愿者服务及小区文化娱乐等作为网格工作内容及时向居民公开。

深掘民间文化资源,以文化带动村居和谐

筹建村级文化大舞台,为召开村民大会、举办庆祝活动、运动会等村内活动提供了场所和平台。建成体育健身场所,设置健身器材数套,组建文体队伍。组建室内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置办二胡、板胡、扬琴、笛子、鼓等乐器及舞蹈服装道具等,组织民间曲艺艺人成立文化曲艺队、秧歌队等,现已初步形成文化团队规模;为图书阅览室置备书柜数套,书籍上万余册,图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基本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求。建成“河湟农耕”博物馆,收集农耕工具、物品等二百多件,安排专人整理分类后集中摆放展示,向民众开放。

(作者:西宁市城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实践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