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以审美方式表达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价值追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文艺工作的对象、内容、载体也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一些原有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需要我们创新,新的文艺阵地需要我们去占领,新的文艺创作和传播手段需要我们去适应;与此同时,有的文艺工作者娱乐化倾向明显,社会担当意识有所松懈,影响了文艺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文化责任,更主动有为地开展文艺工作,更坚定地守好文艺阵地,更有效地拓展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战士”不当“绅士”。战士和绅士的区别,从字面看,是执戈和执笔的区别;从状态看,是勇敢冲杀和温文尔雅的区别;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是内心操守、精神追求的区别。战士不一定拿枪,拿笔也可以是战士,关键是有没有一种操守、一种气节,敢不敢担当,会不会为了大义挺身而出。文艺工作者就是要做有精神气节的战士。
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寻找精神力量,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现实文化生活中,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商品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全面渗透,以及“快消费”文化传播的兴起等因素,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了一定冲击。比如,个别书法家长年不临帖;个别画家热衷于用古代的纸、古代的墨,却创作不出传统大家的意境;个别剧作家喜欢哗众取宠迎合观众,从不在经典古籍和基层生活中汲取养分。凡此种种,都透着一股浮躁之风。艺术创作的浮躁和艺术观赏的浮浅互相影响,造成了一批只看有没有名气、不看有没有造诣的观众。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扭转这种风气,立定自己,带头讲继承、做表率,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惜默默无闻、久久为功。
提倡大气、包容、阳光、积极的心态,提倡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健康人文的生活方式。人们常常把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称作“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常常把文人的休闲娱乐作为高雅活动的象征。中国传统文人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自然、朴素、归真的生活方式,既不玩物丧志,又有生活追求。琴棋书画等爱好,不但滋养了文人的身心,也激发了文化人对美的感知,对艺术的感悟。生活的艺术,本来就应该是艺术的生活。今天我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索取有度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良性的生活方式,能带给人的心灵正能量的生活方式,富有人文精神的生活方式。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行为举止、兴趣志向,应该如秉烛前行,照亮身边乃至更多人的道路;应该如水中涟漪,圈圈荡开,如春风拂面,细雨润心,以文化人,化成天下。往大处说,就是要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营造积极、向上、阳光、奉献的文艺界良好氛围,使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促进文艺界的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为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