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意识特别是环境风险意识、食品风险意识等民生风险意识的提升,促进了人们找到社会合作、共同应对命运挑战的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会依靠何种规则达成共识,如何建构合理的法则,则反映在人们对公正的理念上,包括对不公平的感受(例如剥夺感),对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感受和认知(例如对腐败行为),对恢复公平的要求(例如惩罚)。越是身处风险社会,越需要社会规则,越需要社会公正。
从2015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来看,公众知觉到的公平感以教育制度公平感最强,居于第一位,高于4点量表均值的2.5分,表示多数人认为教育制度比较公平和非常公平;而区域待遇公平感知最弱,表明认为不太公平和非常不公平的调查对象占了多数。资源分配公平和司法政治公平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得分在量表均值2.5附近,表明多数调查对象的选择居于不太公平和比较公平之中,不过在这两个公平领域里,调查对象对于选拔党政干部和财富及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感知相对较低,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分别为57.6%和63.6%)选择不太公平和非常不公平。但是,教育制度公平感与总体公平感相关强度则最低。表明人们对社会总体公平感的评价更多依赖于司法政治和资源分配公平程度,即越是认为司法、政治权利和选举公平,越是认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财富和工作等资源分配公平,越容易认为社会公平。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和判断公正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内部过程,公正的标准是一个被社会创造的现实,是通过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不同层面维持和建构的。社会制度或社会规范可以导致人们形成公正感或不公正感,另一方面,公正或不公正的体验会导致形成重要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后果。相关研究也发现,越是认为社会资源分配合理,对未来五年生活水平变化的预期越乐观。
现代社会的两个特点,加剧了人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第一个特点在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在现代化中得以前所未有地彰显,更为清晰地被个体所意识,成为个人心理现代性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质,这就是个体化的自主自我(agency)的形成;与此同时存在的第二个特点,是个体的这种自由意志所带来的能动性,在现代化社会中通过传媒、通过社会行动被汇聚为社会力量,这就是集体的自主自我(collective agency)。正是这两个方面生产和再生产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两个自主自我的相互作用,成为建构社会共识、坚持社会公正的社会发展方向、保持积极乐观的适度预期的动力。
总之,社会心态是管理风险和应对风险的心理资源,是整个社会共同营造的社会支持力量。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又贡献于社会,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心理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满琪:《群体情绪的测量研究》,《当代我国社会心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②高文珺:《社会公平感的特点及社会心理效应——基于2013“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