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生态篇 > 正文

于晓雷:改革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动力(3)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全球性生态危机出现,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框架内的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主义的利润逻辑和资本强势,导致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很难最终得到解决。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全球化的表象背后是对全球资源占有的无限欲求与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求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消耗了极大的物质资源,生产了全球绝大部分的有害废料,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但是他们在发展起来后仅仅关注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对本国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并利用不合理的政治秩序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将资源环境的危机转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发展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逐利润。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有计划地进行,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生产的过剩甚至于人口的无序增长,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有序。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使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

而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理想社会。二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都强调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观上都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上都强调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具有内在可能性,而且加上社会主义的字眼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必须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避免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判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的进行,是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符合历史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就要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同时实践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去检验和衡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实际效果,看其最终的目标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否相一致。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制度和改革的成果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推动力   制度建设   生态   文明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