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里先生表示,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的概念是准确的,这反映了中国企业的变化过程和准确定位,而且它比“中国自主品牌”更客观、更中性,且不具排他性,这是适应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大环境的整体规律的。他同时指出,即使是中国企业品牌也会存在误区。比如,在合资企业中有没有可能存在中国品牌?从国际上购买的品牌是不是中国企业品牌?委托设计的产品是不是中国企业的品牌?中国企业品牌在海外改成洋名字的是不是中国企业品牌?可见,即使是“中国企业品牌”的概念也会产生如此多的困惑,这还是由于思维观念未能及时调整之故。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概念的误区,许多专家都指出这是因为思维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以适应当前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常态。比如,通过回顾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演变历程,李万里先生进一步解释了当前为什么会出现“中国自主品牌”这个误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汽车产业兴起,先后出现了解放、东风这样的品牌,这些品牌是国家的企业、国家的意志,它的品牌和属性都是国家的,就是中国品牌,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品牌这个概念是没有错误的。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发展中,中国汽车自己的品牌基本消失了,没有了中国的品牌。到2000年加入WTO的时候,采取了“先内后外”的一个政策。在与国际完全接轨之前,先对内放开,而这些企业在与国际融合的过程中,逐步适应了国际运作的规律,出乎意料地抓住了机遇,并且使得原来完全消亡的中国汽车产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中国血脉的品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的“国有官用”的中国品牌的面貌转移到了接近市场条件下国有、民营共存的中国企业品牌的演变过程。然而,过程演变完了,思维和认识却没有跟上,仍然提的是“中国品牌”的概念。由中国品牌向中国企业品牌转变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中国整个市场、中国企业变化的一个轮回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包月阳先生也指出,当前,在所谓自主品牌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弱国心态”在作怪,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心态的话,进步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中国从投资输入国已经转变为了输出国,态度要调整,但一些观念和政策并没有及时适应这样的转变。这里边就是一种“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的东西在起作用。本来经济的问题、企业的问题用经济的、企业的办法去解决就可以,可如果掺杂过多政治的东西、意识形态的东西,就会扭曲变形。
王志乐教授则认为,过去30多年我国大量引进外资,对于本土企业的品牌往往考虑如何保护,如何实现替代进口的外资企业品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正在超过引进外资。过去形成的自我保护和进口替代的观念、理论和政策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所谓“中国自主品牌”的概念违背了品牌发展的自身规律,必然导致自主品牌建设道路的狭隘化,导致在企业仅仅在中国国界之内自创品牌,而不是在全球市场上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三、按照品牌发展规律打造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
对于中国企业如何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打造企业的自主品牌体系,与会专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比如,周为民教授指出,要真正使中国的企业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不是靠政府如何出钱资助或者动员号召,而是减少对企业、对市场的干预,让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功能充分发挥。这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充分地保护产权,包括保护品牌产权,才能真正维护市场良好的秩序、环境,同时对收购品牌这种事情要支持,不能任意干预,而是应为企业提高充分、自主、自由的环境,既可以选择自创品牌又可以选择收购品牌,这才能够真正有助于企业的创新,有助于形成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
张绥新先生指出,目前仍然存在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经济问题政治化的问题。做企业有做企业的道路,政治化的东西最后肯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坏。所以,需要比较深入地讨论如何在经济界、企业界“去政治化”的问题。这几年中国企业经过几代产品的努力,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出色的企业,像长城、吉利、江淮、长安,而且这些企业都是受政治干扰比较少的企业,不是国家把大批资源倾斜、往里砸钱的企业,为什么这些企业能成功,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