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群众对改革成效打分无疑是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的积极举措。换言之,什么是改革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要由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下层民众说了算。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问精神。
【关键词】改革成效 基层 政绩观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三十多年的改革行至今日,“改革”这个曾经激动人心的口号或多或少失去了当初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带来的社会意识的多元,无疑是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分析要素。但当下关于改革的激烈争论表明,改革实践的价值取向也是探讨改革号召力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没有对改革目的性和对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正确认知和把握,就不会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口号的必要性和根本意旨。
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正确道路无疑是改革的初衷,但仅仅作出这样的说明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无论是改革还是现代化,与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活相比,都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一路高歌行进的现代化车轮下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无视和碾压。解决以“增长的痛楚”为标志的中国问题,应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解开启新一轮改革的首要原因。
就此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必须”中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第一个“必须”提出来,蕴涵着中国共产党深刻的理论自觉。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作为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亦强调,改革的成效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实践检验、基层评判和群众打分,集中到一点,就是提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切实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要求。这种对改革必须坚持和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提出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必须坚持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相统一的根本要求。
让群众对改革成效打分无疑是贯彻人民主体地位的积极举措,但更为重要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源自于问题的提出。换言之,什么是改革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必须要由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下层民众说了算。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问精神。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各级领导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自然引出对政绩观的反思和检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但错误的政绩观却一直大行其道,挥之不去。就其思想根源而言,这主要是对群众观点认识的偏差所致。坦率地说,当下中国面临的已经不再是资本不足的问题而是资本过度的问题,并且,资本已经作为一种物化的力量在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只从单一的经济学思维出发,就不可能深刻认识资本和市场的两重性,也不可能充分考虑抑制和消除资本与市场力量所导致的权力的异化和劳动的无奈。
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是,群众既然有了打分的权利,那么建构起支撑打分实践的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那些不合格的干部如何处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过干部要“能上能下”,但是往往大都停留在纸上,陷入空谈。让群众既打分又打出个“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无疑为万众所期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责编/刘瑞一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