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心灵鸡汤”:官微的理性与情感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月琴

“心灵鸡汤”是一种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其生产和传播多基于现实利益或工具理性,有时伴随着权力的指挥棒起舞,混淆现实,遮蔽公众理性,具有强建构性和社会性。

“心灵鸡汤”在中国有受欢迎的独特社会心理基础,即它是中医原理的隐喻。中医认为,鸡汤口味温和,易消化,有滋阴补虚之效。“心灵鸡汤”的“配方”,正是那些具有哲理的语录、励志的小故事、幽默卖萌的段子,加上绵密的煽情和抒情文风,字里行间充满了道德的自我感动。

“心灵鸡汤”的传播已历经了几代载体。从最早的书本、杂志到名人演讲的电视节目,始终保持着迅猛的传播势头。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不仅个体作者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公关组织,就连新闻媒体也纷纷设立官方微博或微信号,加入制造“心灵鸡汤”的行列,成为在虚拟空间播撒情感博取注意的重要主体。那么,如何理解社交网络中媒体官微的“鸡汤化”现象呢?

作为媒体营销手段的“心灵鸡汤”

随着互联网络的急速发展,传统媒体从理念到操作层面都感受到全方位的竞争和挑战,媒体的转型总体上采取的是一种冲击—回应的被动模式,跟随网络的指挥棒起舞。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和受众兴趣的转移,传统媒介普遍在社交网络空间设立法人微博、公众微信号和新闻客户端,以延续和培养受众的阅读兴趣,并试探新的营销方法。

社交媒体是一种交往或关系驱动的媒介形式,既是观点、意见交换的空间,也是情感交互和连带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日常化,网络传播的情感维度日益凸显,自我表达与即刻连通的需要,使得社交媒体产生了新的语态,包含强烈情感的内容更能获得互联网“病毒式”传播。而“心灵鸡汤”正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甚佳的情感营销手段,仅仅编织温柔动人的语言便可以直达消费者的阅听空间。故以往多存在于日记本、QQ空间、个人博客中的佛教段子、美文、伪科学、励志文学、职场锦囊、人生忠告等各式各样的心灵鸡汤被网络编辑复制粘贴,大规模迁往社交媒体,以拉近和网络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从媒体营销者的角度看,互联网平台上精准的信息内容、理性的意见提供和严肃的社会批判不仅成本高、风险高且收益低,传播即时消费的、令人愉悦的、容易消化的“鸡汤”文显得更合时宜。媒体微博、微信账号建立起来,就是24小时存在的内容平台,需要在飞速更新的社交空间中寻找存在感,不断发声以免被信息洪流淹没。但媒体能够提供的新闻或有效信息内容是有限而短缺的,最便捷讨巧、低成本无风险的做法就是发布“心灵鸡汤”,早中晚定期“供应”,保证按时更新以维持人脉。

 作为舆论引导策略的“心灵鸡汤”

在新的舆论格局和言论环境下,传统媒体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加强了公共关系思维,探索舆论引导的新路径。在这方面,人民日报是较为成功的例子。面对大量受众转向网络的新形势,人民日报看到,“‘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6倍。”因此,“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2012年以来,人民日报官微新创立“晚安体”,成为舆论场喜闻乐见的“小清新”。上行下效,各类媒体进入社交平台,纷纷效仿,“早安”“晚安”“你好”这样的软性话语文体风行一时。

媒体开设官微的重要目标,是连接和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隔阂。近年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曾提出“两个舆论场”的概念:“人民日报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避免被边缘化,避免对另外一个舆论场影响的弱化。”带着影响和参与民间舆论场的目标,必须改善以往的宣传性话语,“抛开习惯的‘官话’,学会说‘人话’,不要违背经验常识,不要‘侮辱网民智慧’”。在媒体所采取的新措施中,“适应互联网语言方式”被认为是重要的一环,即在社交网络中去掉宣传腔调,改变说教的严肃面孔,放下架子来发言,这本是值得鼓励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当话语语态越变越软,感性取代了理性,并逐渐呈现出长于抒情感慨,拙于剖析梳理,乏于事实呈现的弊端时,不仅滋生出空洞而媚俗的“晚安体八股文”,连新闻媒体的本质和公私界域也模糊不清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心灵鸡汤   理性   情感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