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消解官微的公共理性
新闻传媒是现代化的产物,而理性是现代性的基础。在现代性的视野中,不能以理性来阐明的情感体验和超越现实的精神诉求,应该退出公共领域,留给个人去抉择和安置,否则,公共精神就可能会陷入迷信和狂热,社会就可能走上危险的歧途。
新闻媒体一向被视为社会公器,遵循理性化的运作方式,以新闻报道和事理剖析为基本要务。世界新闻业自产生以来,历经煽情新闻和黄色新闻的歧路,最终确立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准则,即要求新闻媒体客观、中立、平衡和全面报道,排除情感和个人意见的掺杂。新闻媒体应立足于公共理性,而不像宗教组织或心理医生一样直接面向个体心灵或私人情感。
社交空间特别是微博这样的广场式社交空间,是去中心和去权威的无限生长的网状结构,依靠用户关系链条和信息自身结构而生成和壮大。在此空间,信息垄断权力被削弱了,媒体必须在新的权力关系空间重新证明和彰显自己的价值。“心灵鸡汤”的生产可以说是这种网络恐慌综合征的结果。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恐慌和行为上的投机使得新闻媒体不顾社交空间的混杂语境,背离专业形象,选择卖萌、撒娇、宣泄感情的方式,博取关注达到影响舆论的目的。
“心灵鸡汤”是媒体营销和舆论引导的新手段,广义上隶属于公共关系的范畴。但是,媒体官微毕竟在本质上仍属于新闻媒体,必须以内容的专业性和公共理性为要务,承担社会责任。哈贝马斯曾经批判公共关系和广告业的植入,使舆论和公众情绪被操纵和导演而走向虚假化,造成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情感社会学也提示,“心灵鸡汤”是一种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其生产和传播多基于现实利益或工具理性,有时伴随着权力的指挥棒起舞,混淆现实,遮蔽公众理性,具有强建构性和社会性。
当“心灵鸡汤”被滥用,不仅社会情感的工具化和异化难以避免,新闻媒体的公共性和专业性也有进一步被消解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