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新部署

核心提示: 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要】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工作 民族团结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历史悠久,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吉林延边的民族团结宣传月,展开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创建活动内涵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并且系统提出了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这些新思想新部署,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成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推进新形势下的创建活动指明了方向。

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把创建活动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各地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成效显著,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其中关键一条就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把创建活动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来部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认识程度到工作力度,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我们更要抓住贯彻会议精神的东风,把“高位”与“推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全社会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关心转化为对创建活动的参与支持,推动创建活动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最新精神上来,以中央最新精神为指导来谋划和推动创建活动。要认识到民族团结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搞好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过程,就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合力推进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只有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才能防止高举轻放,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程。要消除“抓和不抓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切实把民族团结这个人心工程夯实建好。

二是要努力赢得支持。民委作为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抓创建、促团结,是重大政治使命,更是分内之事、职责所在,必须切实强化责任感紧迫感,做到守土有责,敢于担当。民族工作战线长、协调面广,单靠民委一家单打独斗不行的,必须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资源,积极主动赢得理解、争取支持,防止单兵突击。我们既要争取当地党委重视,搞好创建活动谋划设计,又要协调其他兄弟部门,为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积聚资源、增加合力。实践一再证明,创建活动的水平取决于争取的水平、协调的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高位推动的机制。创建活动规范化建设,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要健全调查研究机制,掌握本地区民族人口基础信息、民族关系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创建活动具体办法。要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专题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切实加强督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这几年民委系统搞的“互观互检”,效果不错,要坚持和完善。要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测评指标体系,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健全条件保障机制,在经费人员方面尽力争取、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坚持全面立体扩展,进一步实现创建活动全社会广覆盖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国基本实现了省区、州、县三级联动。2014年,国家民委出台专门文件,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六进”内容,使活动范围不断拓展。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的新形势下,创建工作应该说任务更重了,但有些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有的传统领域还不够深入,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没有纳入进来,针对新群体做工作的有效手段还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号召各方面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就一定能筑得牢牢的。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适应民族工作新常态,巩固已有阵地,加紧弥补空白,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纵深度。

一是深入城市社区,寓于服务管理。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创建活动的重要切入口。在1月刚刚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统筹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两个大局,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把创建活动融入社区建设。有的少数民族群众刚进入城市,还不太熟悉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这时候更要“将心比心”,伸出援手、送上温暖,心灵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要切实防止歧视和变相歧视,坚决纠正拒住、拒载、拒租、拒卖的行为,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当地社会、提高生活水平。

二是贯穿于国民教育体系,把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埋在孩子心中。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团结的希望最终在他们身上。要针对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创建活动,增强针对性和感染力。创建活动进大学,要与学生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进中小学,要与教学工作、课余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感性认知。在民族院校、内地民族班,要推进混合编班,营造共学共进条件,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人生第一课很重要,“钉子弯了就很难弄直”。从启蒙时,就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

三是把创建活动延伸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和新群体当中。现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很多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民营企业就业,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广泛接触,如果对彼此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了解、不尊重,容易引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这方面创建活动跟不上,空白就会越来越大。要高度重视在新生代和“两新”组织中开展创建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在这方面,民委要积极探索,学习借鉴其他领域相关经验,也可以跟其他平台合作,借势借力、做好工作。

坚持思想文化引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在一些地方,一段时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单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就能带来民族团结,工作上运用物质的一手多,运用精神的一手少,不重视做“人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要论述,为创建活动由物质架构深入精神文化层面,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要求,牢固树立重在平时、以心交心的理念,紧抓思想教育这把钥匙,打开心灵的大门,打牢“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思想基础。

一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人口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各民族群众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每个小家庭都难免有摩擦,何况十几亿人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没有一点磕磕碰碰怎么可能?要把握历史大势,引导交往交流交融潮流,构建嵌入式社会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实践中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不能无视共性而放弃引导,又不能刻意制造差异;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又不能急于求成、胡乱作为。

二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好“民族文化牌”,把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亮点呈现给全国人民、传承给子孙后代。当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要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很多民族地区的村镇风光秀丽、风情特别,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抹掉了民族特色,如果搞成千城一面,那就非常可惜。要保护和建设好特色村镇,延续淳朴厚重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成为承载乡愁、传承文明的故乡。要加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是强化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要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更是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点。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历史国情和民族常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方便就业和生活都很重要。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样值得鼓励,要有一批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申唯佳]
标签: 创建活动   进步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