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看,德国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金融化的特点。伴随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德国的金融资本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德国金融资本发展的特点不同。首先,德国不是传统的欧洲国际金融中心,历史上的伦敦,以及后来的卢森堡、巴黎成为欧洲的三大金融中心。由于德国致力于制造业的发展,金融方面德国选择了一条类似工业发展的路径。与经济强国美国和英国不同,它选择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推动欧洲货币或金融一体化的道路,在金融一体化中实现自己的金融领导权。由于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过度的扩张,或过度的紧缩都不能被欧盟成员国所认可,因而不存在经济过度虚拟化的条件。可以说尽管德国经济实力在欧盟内部排在第一位,但是,德国是在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实现自身的金融梦的。这种金融梦的服务基础,不是以经济扩张,或通过金融获得某种额外好处(以美国为例)为目的,而是要使金融建立在欧盟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德国战后始终以低物价上涨率作为货币政策追求目标的理念为基础的,好处是德国不会形成金融部门的过度发展,而是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将金融的发展建立在欧盟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欧洲联盟经济的过度虚拟化。
因此,如果要总结德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为基础,不断追求引领世界制造业的进步;第二,所有的经济运行活动和机制,都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引领其他经济领域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应该说,欧洲的渐进一体化过程,也是德国逐步担当起欧洲领导者角色的过程,但是,目前德国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货币一体化尚未实现与财政一体化难以实现,这成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根本难题。德国希望通过欧盟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在此过程中,实现欧盟的统一货币,使各国经济在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下,避免各成员国发展步伐的差异影响欧盟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渐进的财政一体化,使各成员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向和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使货币和财政政策统一。这种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包含着德国的基本理念,即欧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上,而这种正常的发展又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发展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上,而这种发展路径无疑是由德国引领的。然而,这样一种思路目前是难以实现的。
首先,在统一货币问题上,目前还有九个成员国没有加入欧元区,这就意味着统一的货币政策还没有完全实现。其次,即使加入了欧元区的成员国也与德国“同床异梦”,希望从一体化中得到更多融资和债务担当,结果导致了“笨猪五国”的主权债务危机,震荡了整个欧元区。德国的解决办法还是高瞻远瞩的,一方面,必须严格财政纪律,并借此推动欧盟财政的进一步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借款方式,维持欧元区乃至欧盟的团结一致,使欧盟不受到系统性冲击。在财政一体化方面,进展还比较缓慢,核心问题是欧盟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还没有发展到各国完全放弃经济自主权的程度。因此,必须在震荡中,成员国逐步接受放弃经济政策自主权。这也是德国迄今为止所做的事情。
德国所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欧洲难民潮问题。从历史上看,欧洲曾经在经济大发展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过南欧和阿拉伯劳动力进入中北欧国家从事工作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劳动力奇缺。1985年以后,由于欧洲失业问题严重,曾经采取过鼓励外来劳动力返遣的政策。本次的移民潮是一种“非志愿难民”。这是突发的,但德国却是非常积极接纳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德国人感同身受,回顾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德国人抱着强烈同情的态度处理难民潮的问题。二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德国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必须有大量的劳动力供应,而德国、乃至欧盟整体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低下,没有改观。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劳动力出生的政策刺激,但效果有限。本次德国带头接纳80多万难民,不能不说,德国需要这样的生力军,如果利用得当能够成为“意外之财”,成为新的劳动力供给,况且可能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供应。然而,如果利用不当,则可能是令德国人头疼的事情。因而,逐步地“调教”这些劳动力,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德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欧盟经济的拖累。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看,欧盟是通过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换取一体化的渐进升级和扩大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德国的理念是经济的、乃至政治的一体化,一个统一或“和而不同”的欧洲才是德国追求的主要目标。
德国经济发展经验的世界启示
从德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我们能够思考很多问题。从总体看,一个国家经济,特别是大国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原则。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开始,德国人就坚持认为产品的制造能力相比制成品而言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因此,形成自身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从而形成不断创新、引领工业制造方向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在自身的金融体系尚未发展和完善起来之前,必须将金融建立在自身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即金融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发展金融必须以制造业发展为前提。
第三,强调经济发展的渐进性,打好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要以大跃进的方式发展制造业,要更多地建立起科技创新的机制,把先进制造业长远发展的国家规划与企业的活力密切结合。
(作者为南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徐聪:《德国经济治理》,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责编/张夏梦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