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如何形成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江西上高县斜溪村驻村思考

江西省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是一个地处四县交界的小山村。驻村以来,宜春学院驻江西省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帮扶工作队走村串户,认真了解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改水改厕以及贫困户、老祠堂、卫生所、小卖部、村小学等情况,深入田间地头,察看水利设施、种植养殖、退耕还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走访,我们发现该村有三大穷根:一是“愚”,村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普遍落后;二是“水”,本可靠水吃水,却因水利不兴,导致困于水患;三是“债”,经年累积下来的债务成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经过与村民们多次座谈、与村两委反复协商,大家一致认为,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挖掉穷根。

加快推进教育扶贫深挖“愚”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当治愚。教育扶贫是帮助摆脱精神贫困的治本之策,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固本之道,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斜溪村有80多名适龄儿童需接受学前教育,当地却没有正规幼儿园,另有170多名适龄小学生,因小学教学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受到了影响,加之教师居住条件差,三名女性青年教师不得不借宿于村民家中,如此种种,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村民甚至顾不上维修坍塌的住宅,也要花“巨资”将孩子转学到县城,或是租房陪读,或是全托寄宿。可以说,一个孩子上学,牵扯着全家人的心。要使斜溪村脱贫致富必须先扶教育,对于像斜溪村这样人口相对集中、山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山村,只有首先通过教育扶贫改变落后现状,才能吸引和留住村庄发展的生力军。

全流域治理水患根除“水”害

斜溪村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要么涵洞堵塞,造成常年内涝,导致几百亩良田抛荒十几年;要么水闸、水陂损毁,干旱时节关不住水,造成粮食低产甚至绝收。每逢山洪爆发或多雨时节,山呼海啸,流经村内的较大溪流、上游水库排水干渠漫灌全村,村前村后一片汪洋,村民房屋、财产和庄稼等都不免遭受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上游正发展养猪场等排污重的产业,加上过境陂渠大面积损毁,使得各类垃圾和污水向下游漫流,斜溪村的地表水、地下水因此遭受严重污染,出现“上游发财、下游受害”的情形。这些被污染的泉水、溪水、渠水流经门前屋后,被村民每天用来洗衣、洗菜、洗手、濯足和灌溉等,长此以往也会影响村民们的身体健康。眼看着美丽神奇的溶洞和洁净甘甜的泉水等特色资源被破坏殆尽,村民们只能干着急。这些上游来的水害,斜溪村既没有行政管辖权限责令停止,又没有能力投入经费治理污染。病随水入,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收入本来就较少,医疗费用就成了较大负担,这正是许多家庭一直无法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理水害刻不容缓,上级政府部门应协调全领域各利益主体,并投入一定经费对村内水患进行全流域系统治理,变水害为水利。

妥善解决好历年负债问题

农村基层组织瘫痪或失灵,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于斜溪村而言,不仅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而且每年还要完成上级交付的税费任务,包括国税、地税、水费、招工费、招商费、保洁费、社会抚养费、社会治安保险费等,由于税费难收,很多时候村干部只好私人垫缴,由此导致许多村干部多年领不到工资,有的村干部因为无钱垫缴只得辞职。村里至今还拖欠退休村干部的工资,单积欠现任村支书的金额就达20多万元。近年来,斜溪村主要因上缴各类税费而累计负债高达150多万元,因此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发展教育事业、治理水患以及发展其他公共事业,甚至连村两委办公场所倒坍多年也无力维修。多年没有办公场所,严重影响村两委工作的正常开展。沉重的税费负担,不仅造成村干部没有精力和能力领导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而且还经常把村干部推到与村民矛盾对立的最前沿,导致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都不愿参选村干部。由此可看出,贫困村的历年负债是阻碍贫困村发展的隐患,贫困村自身无力解决这“庞大”的债务问题,需要上级政府部门支持,同时借助政策扶持为贫困村松绑,适当减免其各项税费指标。

斜溪村作为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的一个,致其贫困原因的特殊性中也包含着普遍性。据调查,教育落后、水利不兴、负债沉重是制约诸多贫困村发展的普遍原因,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同时,该村的问题也表明,精准扶贫需要全党上下齐动手,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协同发力。全国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贫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必须先从带有根本性、基础性、先导性的问题着手。只有将“穷根”拔掉,才好“植树造林”和“放水养鱼”。“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扶贫目标: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不能让一个掉队,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扶贫攻坚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精准发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力,在此基础上积极调动村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好办法,以期早日脱贫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为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任宜春学院驻江西省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5ZDA006)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