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官员高学历化是喜还是忧” 简单说是不好下评判的,这涉及到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首先,官员的高学历是怎么获得的。有句戏言,目前中国博士学位最多的人群在官场,这种状况与博士培养的初衷是不太一致的。一般说来,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人员大部分将进入专业研究领域,或从事科技文化教育等专业职业,但目前官场为什么有着大量的高学历人员?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有四类方式推高了官场的高学历人员,一是在公务员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之前,就有不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进入党政机关;二是通过统一的全国公务员招考(国考),大量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三是通过组织部门选调,尤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选调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党政机关,这些人在进入机关前已经具备较高学历背景,甚至不少还有海外留学的高学历背景;四是在职官员通过不脱产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将自己的学历不断提升。单从个人自我完善的角度看,领导干部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增强学识修养、完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学历,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深入挖掘下去,问题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对前三种方式取得高学历的人员,社会大体能够认同,问题最多的是出在“在职研究生”学习上,当然不排除有的人是通过真才实学获得高学历的,但不少以这种方式获得高学历的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诟病。这一类人员,无非是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再加上某些高等教育机构谋利的需要,双方一拍即合,短期内实现 “学历大跃进”,其学历的假冒伪劣自不必言。其实,学习不论脱产与否,只要是通过本人的真实努力,获得相应的学历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是通过弄虚作假方式捞取各种学历文凭,非但谈不上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而是一种官场腐败,既破坏社会诚信,又亵渎公权力,进而丧失民心。
第二,官员的实际能力与学历是否成正比。正如学历不等于素质一样,很难说官员的实际能力与学历成正比,即学霸型的官员未必具备高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报道称,中部某贫困县官场“人才济济”,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递上来的名片大都印有“经济学硕士”、“法学硕士”名头。然而,如此高的“文化水平”下,当地100多万群众吃饭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的是,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作为官员,百姓对其的评判不是简单的看学历,而是看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感知民众需求的直觉、及时回应和积极承担的责任意识,娴熟掌握和处理各类事务的技能、善于处理各方利益的协调能力,等等。当然,作为现代官场,对其从业者有着起码的文化素质要求,这一点在公务员招考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有关规定已有明确规定,一般具有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第三,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官场不是高校也非研究机构,为什么官场中还有那么多官员热衷于对学历升级换代?除去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不能不说官场加官晋级的潜规则在作祟,这一潜规则就是文凭成为加官晋级的通行证。有地方列出了一张“学位——官级换算表”:学士相当于科员,硕士相当于科长,博士相当于处级,博士后相当于厅级。在这一潜规则之下,那些不具备相应学历资格的官员必然要为提升学历之事而苦心焦虑。因为对多数官员来说,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唯一可走的路便是在职学习。走这条路的不乏有真实努力的人,但人们看到太多的却是公然的弄虚作假:有找枪手代写论文的、有花钱买真文凭的、有花钱买假文凭的,等等。这其中既有官员诚信缺失和滥用权力,也有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利益追求,双方的供需形成了一个利益交换市场,共同促成了官场的学历造假腐败。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室主任)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