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投行报告:中国楼市政策向俄罗斯模式靠近(3)

2.2.人口内部流动,决定结构分化

一方面,从各国城镇化的经验来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大势所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集聚的过程,而人口的集中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需求和经济活动,提高福利水平。由于集聚效应,人口流动的总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大城市的吸引力更强。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人口超过100万城市的人口总数占全国比重一直在上升,从1960年的38.7%提高到2014年的45.2%;日本从40.6%提高到65.3%;韩国更明显,从21.3%提高到45.9%;澳大利亚从54.2%提升到高点时的61.6%;加拿大从30.1%提升到45.5%。

中国的这一比例从1960年时的7.9%提高到了2014年的23.2%,但和其它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人口会进一步向大城市流动,这一趋势也决定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格局。

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源分布更加集中,也决定了一线城市人口流入压力大。在中国,一线城市在就业、教育、医疗、娱乐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方面远远超过二三线城市,均占有绝对优势,这也是人口向一线城市不断流入的一大动力。05年至今,北京常住人口增长45%,上海增长37%,广州38%,深圳30%。人口的集中流入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是推升一线城市房价飙涨的重要原因。

但近几年一线城市“性价比”在降低,人口增速已大幅放缓,支撑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力量在减弱。在2009年之前,一线城市人口增速从2004年的1.7%提高到8.7%的高点,但是之后增速一路下滑,2014年仅为1.1%。原因可能有三方面,第一,在现有的土地面积和城市设施下,一线城市可容纳的人口数量逐渐趋于饱和。第二,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存在竞争,一线城市尽管具有很多优势,但随着生活成本提高、人口管理政策的实施,“魅力”也在下降。第三,国际大都市和一线城市也存在竞争关系,当年东京房价飙涨、日元高估的时候,日本出现了“Buy America” 的狂潮,当前高房价也在降低中国一线城市生活的“性价比”。根据最新统计,上海市2015年外来常住人口同比是在下降的,这是十五年来的首次。

3.非理性因素:货币超发与风险偏好

一线城市房价短时间内的过快上涨,也存在非理性因素的推动:货币超发和风险偏好提升。

3.1.货币供给过量,资产价格飙升

国际经验表明:货币超发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有重要推升作用。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签订后,为减小日元大幅升值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央行大幅下调利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主要银行长期贷款利率从高点时的10%一路下降到不足5%,导致的结果是货币超发严重。1985年时日本M2同比增速在8%左右,实际GDP同比在7%左右,相差不大,但此后M2同比不断攀升至12%以上,而GDP同比却一路下降到1987年1.5%的低点,而通胀并不能解释之间的差距。超发的货币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地价均大幅飙升。

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联储在00年至03年间将目标利率从6.5%的高位下调到1%,且保持低利率至04年中,导致货币超发:1999年时美国实际GDP和M2增速分别为4.7%和6.0%,相差不大;但到了2001年实际GDP仅1%,而M2增速却达到了10.5%,2002年两者之间的增速也相差4.5个百分点,而通胀无法解释如此大的差距。充裕的流动性使美国股市翻了一倍,20个大中城市房价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滋生了地产泡沫。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