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有助于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有助于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型区域经济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有助于基于产业层面和机制创新层面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有助于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建成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都非核心功能 大城市病 经济增长极 生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4.005
周京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理论与应用、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主要著作有《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公共投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增长的区域差异性》(论文)、《大中城市周边农地非农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论文)等。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根治“大城市病”
北京作为多功能首都城市,在经济发展领域拥有极强的“虹吸效应”,并进一步增强了首都经济功能,再加上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紧张、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问题,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和首都的国际形象。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消除首都“虹吸效应”导致的“大城市病”。“虹吸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效应的极端表现形式。所谓极化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向某一城市或地区单向流动的集聚效应。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其本身产生的极强的集聚效应的结果。北京作为我国超大城市的代表,其所拥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功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正是在这两种功能的推动下,北京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得到了强化,并最终形成对周边区域的“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