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形式多样性、传播即时性、交流互动性、受众广泛性和虚拟隐蔽性等特征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一定范围内给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1. 影响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新媒体工具的重要使用群体。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国网民以10—39 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 78.4%。其中,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 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 2014 年底相比,20 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可见,青少年群体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群体通过手机网络接触外部世界的空间越来越大,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世界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仍将随着网络技术的拓展与创新持续扩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观点通过新媒体网络途径广泛传播,其形成的舆论阵势必将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强烈冲击。
广大青少年处于思想不稳定、价值观念不成熟的成长发育期,他们的思想发展具有起伏性大、可塑性强的特征。对于网络新媒体这一广大青少年接触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历史虚无主义在所谓的科学实证分析、所谓的最新历史资料的掩饰下充斥其中,使青少年受到蛊惑和诱导。长此以往,广大青少年就会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就会导致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正当性与正确性的质疑或否定,这对于培育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无疑是摧毁性的。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如果他们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长期毒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必然充满隐忧。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网民的健康成长,干扰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2. 扰乱网民群众的历史认知。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受众人数多、扩散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消息一经发布和传播,就会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迅速蔓延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弥漫于整个社会话语氛围中,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关于虚无历史的错误信息被制造,经过网民的转发、网络大V的转载,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即使最后信息被更正,其先入为主的消极影响也是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事件的曲解、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诋毁和为历史罪人所谓的“翻案”,都是一种否认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否定和抛弃。他们“还原历史”“反思历史”“重塑历史”的过程,实质是虚无民族历史、虚无社会主义、虚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会扰乱人们对既定史实的正确认识,造成网民群众思想的混乱。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转化为现实行动,增加不稳定因素和社会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革命,提倡改良主义;通过虚无共产党领导,提倡资产阶级领导;通过虚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提倡走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通过虚无党的领袖,提倡崇拜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虚无,根本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抛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否定。这种思想一旦在网民群体中广泛蔓延和传播,会严重扰乱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动摇他们的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削弱他们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3. 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媒体网络平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一个时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其技术优势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搞乱社会主义国家思想领域的秩序,进而实施“和平演变”,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的泛起,与西方国家幕后黑手的支持和参与密切相关,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虚无中华文明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扰乱人们的思想认识,消解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国内话语权,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瓦解中国的目的。
当前,网络上传播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这些虚无历史的思想适应了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和要求,企图在我国人民内部制造思想上的裂痕和分歧,进而制造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假如这些裂痕和分歧没有得到很好弥补和调解,矛盾和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化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而我国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踏上重蹈覆辙的邪路,充当着西方敌对势力的“马前卒”。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