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现实,2013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立足重庆市情,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五大功能区域。各级各地通过功能区域划分找准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的规划图正逐步形成;各区县根据功能定位,重设招商门槛,优化了产业结构布局……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各区县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经过两年多建设,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差异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区总部经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占GDP比重超过八成;都市功能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0%以上;城市发展新区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在全市的占比中,已分别达到40%和56.2%;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成为全市特色旅游增长最快区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重庆总体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十三五”期间,重庆的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需求仍然较为迫切。正因此,对于重庆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重庆市宏观经济学会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完善和优化五大功能区的公路、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航空、港口以及各级物流中心等综合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交通物流网络对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一批对外大通道和内部骨干通道建设,促进全市各功能区实现内外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五大功能区人口流动趋势和未来分布变化特点,科学规划和建设好民生基础设施,健全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重庆主城新建城市区域、大都市区各卫星城的城市功能设施和服务延伸,完善“两翼”各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地区的用水、用电、道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贵州:“十二五”时期,贵州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国家批准设立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为契机,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效应,结合河流多、森林覆盖率广等自然条件,巧打生态文明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绿色贵州建设,等等举措,使得整个“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以上,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进入高铁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走向了生态文明新时代。2015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值)突破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
2015年12月9日,贵州省在北京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专家咨询会,邀请全国人大、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学者对“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而对于“十三五”时期贵州省的发展重点,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鲜祖德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更加突出服务业。对于贵州来说,要守住两条底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绿色,服务业应该是重点的发展方向;第二,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的生态很好,空气好,山清水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凸显出来,让外面一看贵州就是一个生态文明大省、强省;第三,更加突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培育。贵州提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非常好。发展大数据,人才建设是关键。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认为,首先,对于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从区域发展模式来看,在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各项扶贫性资金的同时,在提升各项产业竞争有适合价值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切实从外延性发展模式,逐步过渡提升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发展高质高效能够提供高质量工作岗位的产业部门,来促进形成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共同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要立足西部和跨越发展,双轮驱动,适度超越纯粹比较优势,认识误区,充分利用深化改革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创造制度、政策、土地优势,敢于探索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敢于探索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敢于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平台,跨越式发展技术水平高、创值能力强、就业质量优、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天津:“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出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诸如天河一号、曙光星云等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产品,经济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形成了以结构调整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局面。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运行,天津市通过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成了中心城区、郊区县整体提升,优势互补、多极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此外,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曹知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天津在金融创新领域飞速发展,形成了包括融资租赁、航运金融、国际保理等新型金融业态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型资本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其中,天津融资租赁业异军凸起,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支持的新型金融服务,融资租赁集贸易、金融、服务于一身,将银行信用与实物信用相结合,在天津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接二连三”“强二拓三”的积极作用,使得高端制造业与现代金融业同步发展。曹知修进一步指出,实体经济的企业进行跨境投融资活动时需要专业的金融机构来帮助完成,同样更需要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天津在这方面和上海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近来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抢滩落户就能看出天津自贸区在融资租赁领域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