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治理要闻> 正文

2016两会关注(3)

【绿色发展】

201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化”概念,指出要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学名词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并且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道,成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也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产业

前,我国人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与中央“同步小康”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生态产业总体设计。充分发挥贫困地区“青山”的优势,做好“绿水”的文章,大力发展农林产业精深加工等生态型工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生态农业,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绿色服务业。通过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生态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扶贫体系建设,形成产业扶贫、兜底扶贫、健康扶贫、智力扶贫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民革中央

建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一江清水永续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鼓励和引导各行业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放在首位,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工业生产要彻底抛弃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进行持续、切实的节能减排。对农业面源污染等农业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加大防治力度,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构建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链,加强对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民建中央

建议:要倡导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食品加工业为导向,根据流域内不同垂直区带的气候、资源等状况,构建与长江上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相适宜的、种植养殖同步发展的农业产业系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标准,采用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切实重视有机肥料在土壤改良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绿色食品生态产业链加快形成。

——全国政协委员 王济光

强化技术与制度的支撑

发展绿色技术,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预防和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绿色发展的约束与引导,则需要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

建议:通过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激活节能环保市场;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筹资融资渠道,发展PPP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科技专项基金工作步伐,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支持研发“三废”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性技术,重点培育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有力推进GDP的绿色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 董恒宇

建议: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近些年耕地质量科学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了耕地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对盐碱地治理和开发利用前景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规划。因此,建议国家加大耕地质量科研支持力度,开展不同区域耕地地力培肥、退化与污染耕地修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同时,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机构,制定实施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规划,构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朱保成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

建议:设立清洁发展项目基金。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的每种方法应用都需将金融工具本身特点与环境问题的现状紧密结合。商业银行应制定完整有效的更普遍地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明确要求把环保达标作为客户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更好地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环境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文化与管理之中。试行PPP模式推行绿色产业发展,撬动民资和股权投资。各级政府要加大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及绿色会计报表的应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减排的转让,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引导更多企业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努力提高资源合作效率,开发更多的CDM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 骆沙鸣

建议:建立有效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和土壤污染预警机制。要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常规环境监测体系,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增加包括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在内的污染物种类,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等到发现时往往受污染程度较重,而且很难治理。因此,急需建立土壤污染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土壤质量变化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 唐明

建议:完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强环保执法力度。积极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要加快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环保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开发管制权限,落实用途管制。

——全国人大代表 莫小莎

建议:尽早主动单列煤炭总量控制标准。将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纳入规划。加大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区域生态保护力度,适度提高水资源费补给标准,率先实现地区垃圾污水集中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 王鸿举

防治并重,改善环境

我国目前诸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建议:加快实施西线调水,有利于统筹黄河水资源分配。一方面增补水量;另一方面通过黄河干流多个水库的蓄丰补枯作用,给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更大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刘家峡以及规划的大柳树、碛口等大型水库的工程作用,可从上游到下游,进行全局性的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实施西线调水,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可有效缓解黄河上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缺水的问题,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 项宗西

建议:营造华北湿地气候,改善环境,医治城市疾病。行路难、用水难、排污难、入学难、就业难、住房难是带有共性的城市病,而华北城市因雾霾造成的“呼吸难”成为叠加疾病。消除雾霾,应防治并重,应逐步变治理为主为预防为主。建设华北湿地,通过优化水生态环境,促进优化大气生态环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以水资源量核定环境容量,“以水定城、以水定产”。致力于依托水资源引导大城市人口和产能向中小城市联动转移,特别引导耗水型、排放型企业走出大城市、走出产能集中区。

——全国政协委员 赵晓勇

建议:建议把水资源的拯救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将水的供求以及开发利用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计划和规划。国家对水资源的抢救要采取果断、有力、强硬的措施,加大投入,集全国的人、财、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 王承德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本文导航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两会   供给侧改革   民生改善   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