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19页。
②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引言第1-13页。
③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④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3、4章。
⑤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许敏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26-338页。
⑥任剑涛:《公共的政治哲学》,第2章“公共、公共性与私人、私密性”,第4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势”,将由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⑦弗兰西斯·福山:《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宋阳旨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9期。
⑧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第3章“推论”,吕应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