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家垄断资本获得明显发展
国有经济不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或所有制基础,而且本身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纵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实行国有化措施是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经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国有经济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部门获得空前发展,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虽有明显下降,但并没有改变和动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基础,私有化影响所及主要是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
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和蔓延以来,从发达国家应对危机和救市的实践看,推行国有化仍然是重要的措施和手段之一。其实,“9.11”事件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出于经济和社会安全考虑,国有经济已经在悄然恢复当中。2008年以来,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在对经济进行救助和调控过程中,国有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国有经济即国家垄断资本获得明显发展,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国有化浪潮。此次发达国家国有化的一般做法和特点是,运用财政资金对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进行注资,购买其不良资产并对其债务提供担保,换取这些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优先股或普通股,实施国有化控股。例如,美国财政部通过向遭受重创的房地美和房利美注资,获得了“两房”各79.9%的股票;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过向深陷危机灾难的花旗集团注资,购买其优先股和普通股,美国政府最终持有花旗的权益提升至36%。通过这些措施,不但国有垄断资本获得明显发展,而且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和社会范围的结合都得到了加强。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危机中国有化的途径和美国的做法大体相似。
3、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获得空前加强和发展
面对资本主义近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就连信奉新自由主义教义的布什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早在2008年2月就实施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紧接着10月份又批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危机蔓延到欧洲以后,为了挽救欧元区国家经济,欧盟紧急拿出总额达7500亿欧元进行救助,这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救助计划。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更是联手推出美国自二战以来力度最大的金融救助和财政刺激计划。奥巴马政府通过《美国复苏与重建法案》,实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资金总额中三分之二用于公共开支和投资,三分之一用于减税,刺激内容几乎涵盖美国所有经济领域。在货币政策方面,为了增加流动性,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美联储多次下调基准利率,实行非常规即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联储连续三轮实行的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长时间维持近乎于零的利率水平。
美国政府在对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还一反危机爆发之前放松金融等领域进行监管的做法,全面恢复和加强对金融的监管,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公布《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就此开启了自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美国政府还加快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面对美国经济的颓势和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抓紧实施新能源计划和“再工业化”战略,对经济的监管和干预超过二战以来任何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仍然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石
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学者研究发现,2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竟有10种观点之多。这些观点虽然差异很大,但一个明显共同点是都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更高程度的发展;经济全球背景下跨国公司和资本国际化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和国际调节机制日趋成熟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并没有超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框架和阶段,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治理范式的彻底破产充分证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种复杂现象及其发展阶段的基石。
显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会也不可能穷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推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应对本次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实践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处在发展演变当中,未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然会继续朝着更高程度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XJL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