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同心则盛,离心则衰

——党群关系演变与苏联国家命运之关联

核心提示: 摘要苏共在其存在的大约近百年时间里,曾经光辉灿烂,成为国际共运先锋,这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能够提出代表民众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党员坚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关心民众、服务民众。这些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但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也因失去民众的支持而最后遭遇了国家的解体。苏共党与民众关系的演变历史可以证明,执政党与群众同心则盛,离心则衰。关键词苏共党群关系演变很多人注意到这个事实:苏联解体

摘要 苏共在其存在的大约近百年时间里,曾经光辉灿烂,成为国际共运先锋,这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能够提出代表民众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党员坚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关心民众、服务民众。这些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但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也因失去民众的支持而最后遭遇了国家的解体。苏共党与民众关系的演变历史可以证明,执政党与群众同心则盛,离心则衰。

  关键词 苏共 党群关系 演变

很多人注意到这个事实: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政党苏共最后严重脱离群众,以致在戈尔巴乔夫解散苏共中央、国旗易帜、国家解体等重要时刻,广大群众无动于衷、漠然面对。苏共存在大约近一百年,其间也曾光辉灿烂,成为国际共运先锋,也曾折戟沉沙,分崩离析,关键在于执政党与群众关系。同心则盛,离心则衰。

  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能否提出代表民众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是衡量党与群众关系的试金石

国家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20世纪初,俄国面临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腐朽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与俄国现代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统治者已经不可能照旧统治下去。俄国各个政党都竞相提出摆脱危机、指引社会发展的不同方案。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由于继续坚持战争政策,不愿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将土地还给农民,致使二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更趋尖锐,连续发生四月、六月、七月三次危机,抗议者达百万人众,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走到尽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适时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提出了解决广大民众迫切需要的“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并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有权分得土地;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世界大战;宣布俄国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为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俄国广大民众也正是从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中看到了摆脱苦难、走向光明的希望,才真心实意拥护他们。如果说在二月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力量还相对弱小,仅有党员2.3万人①(立宪民主党有6.6万到8万党员,孟什维克有20万党员,社会革命党则有50万党员②),短短几个月党员队伍达到了35万人。③反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则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在 1917年9月的莫斯科杜马选举中,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得票率从7月的70%下降到18%,而且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彼得格勒和俄罗斯其他工业中心。④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失败之所以不可避免,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

党的方针政策必须审时度势,切合实际变化。十月革命初期,苏俄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取得国内战争胜利曾经起过作用,但由于这个政策取消了工业、商业等领域的个体经济,限制市场交换,阻碍商品流通的发展,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困难,因而激起广大民众的不满,甚至引发暴乱等社会动荡,苏俄社会主义体制的基石——工农联盟开始动摇。列宁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观念,制定“新经济政策”,容许在国家调控下市场经济的放开和多种经济结构的存在,从而调动起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就度过了经济崩溃的难关,新生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但国家又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是“发展”问题,即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斯大林说过,俄国比西方先进国家落后100到150年,而“落后就要挨打”;第二是“生存”问题,在世界大战迫近的时刻必须击退法西斯的进攻,保卫国家的安全。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已经不能支持苏联即将开展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因而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一些学者据此指责斯大林背叛了列宁。然而,如果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指责毫无道理。关键在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所实行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能否解决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两大问题:这也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践证明:从1928年到1941年,苏联先后进行了3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个五年计划末,苏联工业生产水平较1913年增长了8.2倍。革命前的俄国工业产值仅占世界份额的2.6%,而此时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达到全世界的13.7%,1937年工业产值已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77.4%;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跃为世界第2和欧洲第1位。同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起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如重型机器制造、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大型军事工业与航空工业、机床、仪表等,苏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全部工业产品的国家。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力大幅提升。

强大的工业为打败德国法西斯、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奠定雄厚基础,从根本上维护了苏联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指出,“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就是具体证明。俄罗斯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融进了世界现代化总进程”。⑤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党群关系   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