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区间:经济增长稳定性普遍较差,且面临较大的转型发展压力
宁波、西安、济南、沈阳、大连的GDP健康度得分在15个城市中依次列11-15位。这5个城市具有的统一特征是,与2014年相比,5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均速排名出现波动,如西安市和济南市的经济增长均速,由2014的首位和第4位分别降至2015年的第位7和第11位。与这一趋势相反,沈阳市的经济增长均速,则从2014年的末位上升为2015年的第4位。相对而言,宁波市和大连市的经济增长均速变化排名虽有变动,但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分别由2014年的第12位和第14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3位和第15位)。
沈阳: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沈阳市的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速,经济增长均速在15个城市中的排名由2014年度的末位升至2015年度的第4位,这与多数东北地区的城市在“十二五”期末普遍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对沈阳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研究发现,这主要得益于沈阳市坚持把稳增长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市通过综合施策、主动作为,逐步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此基础上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故而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应该说,对于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的东北地区其他城市而言,沈阳市的发展经验无疑将带来提振“士气”的信心,同时对于这些城市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数据上看,2015年,沈阳市制定实施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整顿工作,取消、缓征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这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不仅如此,该市通过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加强生产要素供给,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此外,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该市注重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坚持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发展,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统计显示,2015年,沈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00亿元,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8%。汽车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整车产量108.7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2218.1亿元,增长13.9%。智能机器人、航空、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沈阳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北斗(辽宁)卫星运营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该市浑南区,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2015年,沈阳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740亿元,增长9.6%;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371.1亿元,增长6.2%;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通过启动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全市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产业稳步发展,金廊核心段项目加快建设,工业企业分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82户。
而与2014年相比,虽然西安市2015年的经济增长均速有所放缓(由首位降至第7位),但是经济水平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为此从总体上看,对于沈阳和西安两个城市,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增长的稳定性,均是今后发展过程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于宁波、济南和大连这三个处于中国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除了经济增长均速相对较低外,增长稳定性排名与2014年相比均出现了下滑。例如,济南市的经济增长稳定度由2014年的第8位下降至2015年的第12位,宁波市的经济增长稳定度由2014年的第4位下降至2015年的第8位。这与国内外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的艰巨性密切相关。对于宁波、济南两市来说,如何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来定向施策,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连市的经济增长均速和增长稳定度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大连市而言,如何乘着国家加大力度支持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东风,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聚焦,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结合自身条件加快推进转型的同时,避免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减轻转型发展所带来的阵痛,继而实现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健康的GDP不仅仅是狭义的增长概念,也不是依靠卖地炒房、成为“世界工厂”所能实现的。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增长仅仅依靠“有利可图”、以利润为唯一发展目标、考核指标和发展动力,那么我们就会深陷“发展经济学就是增长经济学”的幻境之中。GDP的变动是平面的、线性的,但一个国家的发展却是立体的、空间的。一个健康的GDP体系承载的东西很多,它比单纯的经济总量这个冷冰冰的数字指标更详实、更有代表性。今天,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十三五”规划已经描绘出中国奔向共和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蓝图,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中国用发展的理念代替增长的概念,体现了经济产出增长向经济对称发展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执笔: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