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互联网舆情偏态传播与引导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罗 俊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罗教讲

【摘要】互联网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使传统的舆情研究与舆情引导方式面临严重的困境;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技术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大数据社会舆情研究由此开启。然而,互联网信息源的多种污染及其偏态传播特性不容忽视,文章着重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在舆情研究和舆情引导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 大数据 偏态传播 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步入了矛盾凸显期,社会舆论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在这种形势下,舆情研究与舆情引导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提高舆情研究水平,准确认识、把握民意,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前提条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快速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使传统的舆情研究与舆情引导方式面临严重的困境;但同时,它也为舆情研究与舆情引导带来了大数据技术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随着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已经运用于公共安全管理、公共交通等领域,但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它也将在舆情研究与舆情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时代舆情生态的变化

互联网正在成为第一媒体和第一舆情平台,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有着诸多的优势。在传播主体上,互联网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接受者、传播者和评论者,形成前所未有的舆论主体多元性和权利平等性;在传播范围上,互联网可以完全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在传播速度上,互联网可以实现即时性;在传播结构上,互联网上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发布、传播信息,形成一种分布型网状结构;在传播模式上,互联网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优势特点,可实现规模庞大的互动性信息交流;在信息表现形式上,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多元呈现方式,提高了信息对受众的吸引力;在传播成本上,互联网传播费用的低廉更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相比的。正是缘于传统媒体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互联网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完成了从跻身为“第四媒体”到跃升为第一媒体的华丽转变。

20世纪上半叶,人类还处在媒介缺乏的状态;到了下半叶,报纸、广播、电视等的迅猛发展,把社会代入了媒介丰富的时代;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转眼就开始面对媒介过剩的局面。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社会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如今,规模庞大的网民在互联网上就各种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多个讨论中心和意见群体。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各种各样的人可以在社交平台、自媒体中畅所欲言。这为社会舆情研究提供了空前丰富的材料。起初,社会治理的研究者们还无法有效运用这些资料,但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原来无法分析处理的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已经可以在诸多方面得到运用,社会舆情的大数据研究也由此开启。

传统舆情数据研究有诸多的问题和局限,如数据获取成本高、数据时效性差、难以获得自然表达的信息等,大数据技术使人们看到了克服这些缺陷的希望。毋庸置疑,运用大数据进行舆情研究,是认识社会和把握社会的一个新的、有效的手段,但目前,能够真正把网络舆情大数据准确解读出来的成果并不多见,也就是说,在舆情研究方面,大数据的潜在价值还未能有效发挥出来。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悄然隐去的真实性

在2013年~2014年,很多介绍大数据的文章中,都会提及IBM提出的大数据5V特征: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但在2015年,很多关于大数据介绍的文章里就减少了一个“V”—Veracity(真实)被悄然隐去了,更多的人开始强调数据的质量,指出数据的质量是大数据价值发挥的关键。

IBM提出的大数据Veracity(真实)特征,其理由是认为互联网上留下的都是人类行为的真实电子踪迹,都能真实地反映或折射人们的行为乃至思想和心态。但研究者很快就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互联网中有大量的虚假、错误数据,例如:曾经有人认为淘宝的交易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很快就发现存在大量的虚假流量和虚假成交量问题。这种数据仅从电子踪迹的角度来说是真实的,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交易行为。类似事例使人们认识到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大数据的可靠性是有差异的。对于舆情研究来说,互联网数据的可靠性尤其值得考量。

中国是第一网络大国,庞大的网民规模、复杂的网民成分决定了网络舆情数据源的多样性,数据源的多样性导致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非新闻传播专业和法律专业的人士匆忙进入网络媒体领域工作,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舆情研判知识和技巧,对虚假、错误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往往轻率地转载、转发一些劣质信息,从而加剧了污染信息的扩散。另外,网站、微信的公众号、微博作者都是要关注粉丝数量的,大多免不了用些“标题党”之类的手法,免不了对网上获取的舆情信息进行一番改编、加工,以强化其吸引眼球的效果,这导致和放大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舆情   传播   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