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给中共从严治党提供了历史镜鉴。新形势下从严治党必须全面、系统地落实治党要素,构建加强制度建设、提升个体素质、营造文化环境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治党机制,将从严治党贯穿到全面加强党建之中。文章深刻反思苏共失政地教训和经验,为新时期如何切实有效的推进从严治党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苏共失政 系统要素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迫和繁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客观审视中国共产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苏共失去执政党地位(以下简称苏共失政)的教训为鉴,深刻反思苏共失政的教训,认真总结我党从严治党的经验,才能把握从严治党的基本规律,切实有效地推进从严治党工作并始终坚持从严治党。
苏共失政的成因与教训分析
苏共失政成因分析。学界普遍认为,苏共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并认为众多内部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起主导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基于系统论角度,剖析苏共失政的内部因素,认为主要来自组织环境、个体要素以及文化氛围三个方面。
组织环境。久加诺夫在对苏共失政的教训进行总结时就曾指出:苏共之所以失政,长期一党专政制度下的“三垄断”是其丧失政权的主要原因。即垄断权力、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垄断真理,导致苏联国内意识形态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高度专制。
首先,权力的垄断孕育了脱离人民的特权官僚阶级,导致苏共领导人的权力脱离了政府和法律的约束。权力长期由苏共垄断,党国不分、党政不分,人民无法真正当家做主。本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苏维埃,其权力被逐步弱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不需通过苏维埃政权来决定,而可以通过总书记个人的小圈子来决定。苏共最高领袖成为绝对权威,选举制和任期制被废除,各级干部均由组织部门任命,总书记和各级第一书记手握重权,游离于监督和制约之外。缺少群众的制约和监督,苏共不再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而成为了各级官员利益的代表①。权力结构缺乏监督制衡,尤其缺乏异体监督制衡力,权力的运行不能循环闭合,监督的断裂短路使党和国家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其次,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垄断,导致社会资源被大量用于军事工业,社会经济生活缺乏应有活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对苏共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苏联属于多民族国家,对既得利益集团专制腐败的那些不满情绪容易被少数民族转化为民族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会导致民族动乱和国家分裂②。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度专制的意识形态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孕育了特权官僚阶级脱离人民,民族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再次,垄断真理,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失去了人心,最终遭人民抛弃。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苏共忘却了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诸脑后,辜负了人民的信任,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结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导致在苏共解散、国旗落地的关键时刻人民无动于衷,不愿捍卫自己的党和国家。
个体要素。在权力垄断的背景下,苏共高级领导干部个体开始背弃政治信仰,迅速地从人民“公仆”转化为人民的“主人”,大肆搜刮国家财富,导致苏联国内贪污腐败盛行。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动摇的,苏共党内高层领导个体的信念离原来的道路越来越远,直至彻底背弃了苏共的政治信仰。正如前苏联著名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所言,从八十年代开始,绝大多数的苏共领导己不再是社会主义的狂热支持者,在苏共及其思想理论互解的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苏共干部队伍的普遍腐化和教条主义使苏共丧失了基本的抵抗力。1991年6月苏联的一次调查数据表明,76.7%的苏共高层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实行资本主义。连苏共党内最大的获利阶层都不支持苏联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底层的苏联人民更没有支持苏共的理由。苏共最终被他一直所代表的人民所抛弃,这是苏共亡党亡国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氛围。在 “三垄断”文化氛围中,忽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丧失了维护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功能。不同于官方的意见被冠以异端邪说,以专政工具施以整肃、镇压,更有甚者,或关进疯人院、或被投入监狱,以至被剥夺人民权利,驱逐出境。虽然苏共原本一贯奉行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党内意识形态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因此逐渐失去了对意识形态的引领与管理,使得党内党员和党外群粽的思想信念混乱,摧毁了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动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础。最终,面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苏联不得不改旗易帜。这一教训告诫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事业长期兴旺发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