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作风建设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理路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率领全党坚持不懈地推进作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党的作风建设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破解作风建设的现实困境,需要拧紧思想“总开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强化“监督合力”。

【关键词】作风建设 现实困境 破解理路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力量剑指沉疴顽疾,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警示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承诺,从全面开展第一批和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涤荡“四风”到贯彻落实“八项规定”针砭时弊,阵阵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从政环境的劲风吹遍华夏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质的转变。

但是,毫不讳言,作风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具有顽固性、隐蔽性和复杂性,在社会实践中滋生“四风”等顽疾的病灶远未根除,由此必须始终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指导理念,继续保持作风建设的耐心和决心,找准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困境,在“新常态”、“新思维”上下工夫。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原因。

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蚀着党的队伍。有的地方和部门治党不严,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抓得不紧,管理和监督不力。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党的作风作为党员干部在执政、行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权利意识和自觉行为,是群众易评价、感触最深的党的外在形象,是群众了解、认识党的最直观的“坐标系”,也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个关键要素。

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身边党员干部的生活举止和工作言行在整体上来判断和评价党,并决定他们对党的态度。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切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放到干事创业上来,察民情、济民困、解民忧,就会迅速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树立普遍的社会权威。这种社会权威以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为标志,是一种潜在的政治感召力,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历史和现实也已深刻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通过自身强大的内聚力广泛汇聚全国人民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取得辉煌功绩,“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法宝就是始终保持优良的作风。优良的作风“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①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党心民心的无声号令。反之,如果党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等歪风邪气盛行,就会极大败坏党的整体形象,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引发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蔑视鄙弃,民心“长城”和执政之基便会土崩瓦解。

党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非一劳永逸、固若金汤,而是经受着长期的历史的考验。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严峻考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紧迫和繁重,亟需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强化党的领导根基。

一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确保党员干部自觉经受“四大考验”,战胜“四大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任何政党不论其执政多久、资历多深,如果丧失先进性和纯洁性,任凭各种腐朽之气潜滋暗长、侵蚀肌体,终将会被历史淘汰、人民抛弃。而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通过作风建设净化政治生态、营造优良的党风政风作屏障,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防腐拒变、保持清正廉洁。

另一方面,党的作风建设关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正确制定和有效贯彻执行。作风是政治生态的基石,只有党风清正才能政风清明,党员干部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准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具备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深刻领悟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党的作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中央集中力量狠抓作风问题,强力推动“刀口向内”的自我革新,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客观而言,作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刚性的“治标”而非“治本”阶段,导致“四风”等不正之风滋长的主客观因素依旧不同程度存在,如:部分党员干部“不想”的自觉尚未形成,“四风”顽疾呈现顽固性、变异性和反复性,规约党员干部作风的伦理规范体系和制度规约体系尚不健等,滋生作风的“病原体”尚未根除,作风建设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党员干部“不想”的自觉尚未形成。对于党的作风建设来说,是否能从根本上杜绝党员干部的越轨行为,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自身的根本态度和立场,取决于党员干部能否树立自觉、自省和自律意识。但是,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待作风问题“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形成”②。他们并未深刻领悟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仍然抱有“法不责众、与世沉浮、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擦边球”的投机心理和“守识时务者暂避风头、守摊子、保帽子、暂做‘瘫官’而不做贪官”的明哲保身心理,表面上“积极配合”,但内心深处却消极适应、负隅顽抗,期盼反“四风”像一阵季风一刮而过,活动结束依旧可以我行我素。

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深处并未彻底转变认识、实现正本清源,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滋生歪风邪气的“基因”,远远没有达到“不想”、“不能”的自觉程度,孽生于思想深处的作风病灶仍有可供汲取的养分。

党员干部“不想”的自觉尚未形成,决定他们的价值选择、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向极易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动,更谈不上在风浪面前站稳政治立场,固“本”守“魂”、实现自我监管、自我调控、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一旦再次受到外力诱惑,谨慎之心就会逐渐放下,各种私欲开始涌动,甚至走上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违法犯罪道路。

“四风”顽疾呈现顽固性、隐蔽性和反复性。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③“四风”是党内各种不正之风的“总病根”和“催化剂”,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专项整治的重点对象。但是由于“四风”具有顽固性、隐蔽性和反复性,决定彻底祛除“四风”毒瘤面临重重阻碍,很难在短期内奏效。

首先,“四风”问题之所以顽固,在于其形成“冰冻三尺而非一日之寒”,具有深厚的思想根基和社会心理基础,在一些地区和行业早已积弊成习,悄然演变为个别党员内心深处的“第一驱动力”,甚至已经演化为一种自上而下“见怪不怪、理所当然、趋之若鹜”的异化的社会趋同心理。一些地方“塌方式腐败”正是在这种认同心理的作用下形成的。这就使得反“四风”工作步履维艰,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绝不现实。

其次,“四风”问题的隐蔽性在于,其本身就是一种总体看得着、感受得到,但具体却又难以说清道明的现象。当前,虽然其表面“偃旗息鼓”,但实则披上“隐形衣”,玩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躲猫猫”游戏,通过“变种”大行其道。例如,2015年4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强化执纪监督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从今年公布的数据看纠正“四风”的新情况》。从文章显示的数据来看,2015年2月相比同年1月,有8类问题比率不降反升:“嘴上腐败”花样翻新,“公车私用”禁而不绝,大操大办婚丧喜庆陋习依然严重,巧立名目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居高不下,等等。更有甚者,一些区域性、行业性腐败已形成一种沆瀣一气、共享特权利益的攻守同盟和“网络生存庇护”机制,权力寻租、利益输送、资源错配等腐败手段愈发隐秘,无疑给“四风”隐匿打开天窗,使得反“四风”工作困难重重。

最后,“四风”问题的反复性在于,当前社会中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滋生不良之风的土壤和温床,一些深层次、根源性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破除。“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等封建思想糟粕的沉积、根深蒂固的特权利益消费感、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和物质上的利诱,无疑都给“四风”顽疾留下潜滋暗长的空间。在多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一旦放松警惕,暂时被压制住的“四风”顽疾势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伦理规范体系和制度规约体系尚不健全。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旧的伦理规范体系已被打破,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本位意识和静态社会秩序逐步消融,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日渐衰微,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伦理规范体系尚在孕育之中并未及时建立。伦理规范体系的新旧更替以及当下多元伦理价值体系—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市场经济伦理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伦理价值体系以及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相互冲突和融合,人们陷入伦理道德选择的盲区。加之西方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各种思潮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极端思想的冲击,部分党员干部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紊乱,极易被贪图安逸的享乐主思潮和假公济私的个人主义思想所侵蚀和利诱,而陷入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深渊无法自拔。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转型期,与作风建设相配套的制度规范体系和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存在制度缺位、制度内容泛化、制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制度不系统以及权力运行严重缺乏有效监督等诸多问题。

部分地区在抓作风建设时仍然仅停留在轰轰烈烈的、暂时性的政治运动上而没有真正转到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建设轨道上来,为部分党员干部刻意钻机制体制的空挡提供了可乘之机。

党的作风建设当代困境的破解理路

党的作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动态化过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始终怀着“进京赶考”的谨慎心态和切实抓好作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持久地狠抓作风建设,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以制度规范和舆论监督作保障,从内而外固本培元、标本兼治,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正能量。

拧紧思想“总开关”,筑牢作风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彻底根除“四风”等作风问题,关键在于“治本”。当前,要刹住“四风”蔓延滋长势头,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思想上固本培元,筑牢作风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

一是必须大力培育党员干部的“公共伦理”意识和正确的权力观。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与现代社会精神相契合的、以“公正”为核心、涵摄“公正秩序—公义理念—公仆本色”精神的“公共伦理”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执掌的是公共权力,从而回归到公共权力的本性行使权力,回归到公仆本色服务人民,这是实现党员干部由“不敢”向“不想”彻底转变的根本所在。

二是必须强化党性锻炼和修养。“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改进作风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④党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风浪考验的精神支撑。党性纯正则党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歪邪。彻底铲除滋生作风问题的“病原体”,必须把强化党性修养置于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员干部改造世界观的必修课。而要强化党性修养,既需要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忧患意识,引导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夙夜震畏、不敢荒宁的责任使命和清醒头脑,常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政治敏锐性,还需要强化“三个坚定”,即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确保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⑤,稳得住神、管得住身、经得起利诱,任凭歪风邪气滋扰而“我自岿然不动”。

三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警示全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安身立命之本,“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保持浩然正气的决定性因素。“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⑦,一切作风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优化作风建设的群众工作机制。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生命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检验和评价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作风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都与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有关。

而当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最典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服务始终“停在嘴上”,政策始终“走在路上”,造成“末梢堵塞”,即存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也是习近平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着重提出的问题。因而,当前强化党的作风建设,核心就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堵塞,将反“四风”延伸至“末梢神经”,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党员干部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思想上深刻理解“人心向背”这道重大历史考题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站稳群众立场,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升华为崇高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在工作态度上,要坚持“零距离”融入群众,放下架子、打掉官气、接上地气,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社区体察社情民意,真正做到调研蹲点在基层、民情倾听在基层,矛盾化解基层,努力实现为民办事“零障碍”、政策落实“零耽搁”,解决以往做群众工作“沽名钓誉、搞花架子”的痼疾。

正如习近平指出,群众工作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在工作内容上,应当秉持问“需”于民、问“症”于民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房价高、看病贵、就业难等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以往部分党员干部习惯用蛮横粗暴的工作态度和单一机械的方法,甚至采取命令、强迫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严重影响群众工作的实效,甚至引发党群干群矛盾。要改善这一状况,既要畅通党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努力减少沟通渠道的层级和障碍,还善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因势利导,提升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为群众解决问题。

推进制度化建设,筑牢作风建设的操作机制。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⑧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架起“高压线”,发挥制度机制的刚性约束,通过扎紧制度篱笆堵塞不正之风潜滋暗长的漏洞,最大限度地解决制度“缺位”和“失灵”的问题,是祛除“四风”等作风顽疾、从根本上巩固和提升作风建设成效的必由之路。

当前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一方面,必须把作风建设的原则性要求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努力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结构合理、程序严密、高效管用的制度规范体系。要结合中央要求、实际需要、新鲜经验,把作风建设的每条每款要求都细化到各地区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中去,制定规范化、程序化、永久性的实施细则,补齐制度“短板”,既根治“流行病”,又根治“地方病”,遏制从车轮、餐桌到贺卡、月饼、土特产等方方面面的腐败,狠刹各领域的不正之风,使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具体的规范办事,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注意凸显制度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杜绝“牛栏关猫”“纸笼关虎”的现象。

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制度的刚性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执行,必须用严格的执行保证制度刚性落实,不开“天窗”,不留“暗门”,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防止制度落实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成为“稻草人”、“纸老虎”。

而确保制度刚性执行的关键在于抓常、抓细、抓长。抓常,就是要把制度的落实融入日常工作,形成抓作风督工作、抓工作促作风的良性循环,如可以将制度落实的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考核内容,融于业绩考核和党内管理之中,真正起到制约和激励党组织建设的作用。抓细,就是要从多发易发作风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环节入手严查深究,力争做到“上无禁区、下无死角、外无空白”。抓长,就是要善始善终、久久为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践行“三严三实”,筑牢作风建设的实践机制。“三严三实”的具体表述,语言平实、要求具体明确,是当前我们践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最新表述和根本要求。其抓住了党员干部修身正心、履职用权的根本,划定了党员干部正人律己的“红线”,把准了作风建设的命脉,是党员干部正确把握和处理做人、从政、处事三者关系的关键所在,为党的作风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是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的新指南,是除作风之弊、祛行为之垢,从源头上遏制“四风”不正之风的锐利武器。

事实上,虽然“三严三实”是我们党现阶段自我革新、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它也内涵执政党长期执政、稳定执政的规律。这是因为,“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期望高度契合,这就注定了“三严三实”不可能仅仅作为党建进程中的“教科书”式的教育思想,它更多的要求是要落实到执政的具体实践中。

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并积极践行,严格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展开自我排查、自我清理和自我整顿,经常性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思想深处、为人之道、为政之德、履职用权和谋事创业等方面,荡涤歪风邪气,树立浩然正气,既注重严守标准,又重视凸显实效,真正做到“严”字为首、“实”字保障,以“严”促“实”,以“实”保“严”,不断锤炼党性、提升境界,使“三严三实”成为自觉遵循的思想守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从而以“严”和“实”的优良作风塑形象、惠民心、促发展。

(作者分别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南大学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重大项目和2015年度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ZD013、15SSL045)

【注释】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41页。

②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③⑥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14页,第80页,第117页。

④“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jp/xjpjh/201407/t20140730_2091279_1.shtml.

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责编 /韩露(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理路   作风建设   困境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