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论马克思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

【摘要】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总是期盼着一个理想的社会来寄托美好愿望,人类对人性和自身的理解构成了对理想社会建构的不同表达。马克思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也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应该”的人性价值预设,进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论证了人性解放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 理想社会 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对社会曾经做出过两个规定:第一,社会,不管以何种形态存在,都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社会并不是由个人所构成,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人们的劳动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结构而且还形成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从现实存在的社会入手,分析了人类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三种不同的阶段,而这三个不同阶段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

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对人的依赖。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简陋,人们只能靠采集野果或猎取小动物果腹,有时还不得不经常忍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作为个体存在着的人,在孤立的存在的状态下是很难存活下来的。人类必须依靠血缘或者地缘关系来结成群体来与自然抗争。他们在劳动生产力处在低级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①来组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他们在这种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显得非常的单一和狭隘。

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们联合起来,采取一种非常简单而基本互相协作的方式来共同参与人们的整个劳动活动过程。这种互相协作的关系只是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之中的一种非常简单的相互帮助和协作,并不是建立在一种劳动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只是由于个人力量的弱小而不得不产生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只能在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内发生联系求生存和发展,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而进行劳动,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劳动者。因而,这种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仅仅是为了保证他们这个部落中的每一个成员和家庭在灾害和疾病面前都能够存活下来。因此,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生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个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一个固定的、非常狭窄的范围内而展示出来。这一时期人们的劳动无论是采取奴隶抑或农奴的状态,其性质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无机条件而存在着,和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自然物一样,是与牲畜相并列的,都是土地的附属物。

虽然在原始社会也有分工,但这种分工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分工,只是根据社会成员的性别、年龄而产生的分工。这种分工是纯粹的自然的产生的,并不是以社会成员的脑力或者体力为依据,而它又仅仅存在于两性之间。在整个集体中,男子负责作战狩猎,制造工具。女子负责管家、准备食物。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所以,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谓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而这又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所依仗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而已。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看似显得比较“全面”。而这个时候的“全面”,并不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非常自由而充分的“全面”。这个时候个人所变现出来的“全面”仅仅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单独的个人不但没有办法去生产出自己的那种“丰富的关系”,更不可能让这些所谓的“丰富的关系”独立存在,也没有让这种“丰富的关系”与自己相对立。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不管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单个的个人还是现实存在的社会,都不会有一种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环境。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相一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在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对立。尽管奴隶制推动了当时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奴隶制社会的经济依然属于自然经济。虽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经相当发展,但是这并不占任何优势,并没有改变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性质。在奴隶制社会,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的需要,即奴隶制的社会需要。但是由于奴隶主占有了生产资料,这也就决定了奴隶作为劳动者是出于一种被剥削的非人地位。奴隶没有人生自由,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罢了。

对物的依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交换普遍出现。从16、17世纪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一步步地走进了资本主义世界。追求个人的独立性,无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广泛的物质交换使得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能力大大增强,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随着广泛的物质交换而得以丰富。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因为拥有生产资料而迫使那些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为其劳动,慢慢地,这些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那些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逐渐形成了两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断扩大生产,无产阶级失去了劳动资料,而又拥有自由而成为了产业工人。于是,无产阶级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机器中的某一个要素,为资本家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而资本家最后却只付给工人仅仅能够维持其自身生存所需的“工资”,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工资就是工人的劳动力价格。而工人却无法占有由他们自己本身所创造出来的财富。那些由无产阶级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却变成了与无产阶级对立而存在的一种异己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商品货币来发生的。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的社会产品和人们的所有社会活动都可以转化为一种交换价值。人的一切劳动都可以看作是为了他自身生存所进行的活动。“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费。”②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适应了当时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交往,将人们从最初的狭隘的、具有严重依赖性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人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交换者也摆脱了传统的社会关系,获得了独立。资本创造了人们的这种普遍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全面,商品和货币也使得人们打破了原来的地位、血缘的限制,建立了全面的社会关系。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的现实的条件表现为一种“物”的限制。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冷酷的、以“现金交易”为唯一表现形式的利害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作为大都数人的劳动者来讲,他们是不能享受到的,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主义只是一种带有一定阶级性的表面想象罢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生产活动和劳动产品的交换活动是相互联系着的。无产阶级和通过他自身的劳动活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是相对立的。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无产阶级的劳动过程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也不需要人的本质的展现,需要的仅仅是无产阶级所不断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这个时候,无产阶级作为人的能力完全转化为一种“物”的能力。无产阶级的劳动活动仅仅是为了能够交换维持他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存资料。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依靠其特殊的身份和权力让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附属物,也因此而缔结出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媒介被金钱和货币所替代,以货币为中介的,被物化了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它打破了封建社会所产生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打破了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束缚,使得人的独立性得到空前的发展,也为人类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机器大生产以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一次次地证明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但是,这种一味的对技术和资本的依赖在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后,人也逐步沦为了资本的附属品。可以说,人对物的这种过分依赖是人的所有力量和全部价值都被“物”所吞噬,人的全部一切价值都将被“物”淹没。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想使人性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和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去寻找和建立一个能够和人性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发展必须要基于商品经济基础上,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而之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供了前提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唯一所拥有的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源源不断地创造着的财富。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资本家又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也正是在这种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活动,使得工人在生产出与自己相对立、异化的劳动产品的同时,又使自己的个人的能力更加的全面。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逐步地丰富起来,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前提而进行生产劳动,也不再被机器、资本所奴役。人们开始有了丰富的、自由的、全面的个性,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爱好、能力,自由地开展创造性的劳动。此时的劳动不再是人们为了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不再被纳入社会生产过程。相反,人们以一种生产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社会生产中与社会生产发生着关系,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物”的控制和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一切劳动活动完全出于自身需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这样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扩大社会生产规模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全体社会成员按需分配,社会成员的需求都会被满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制度,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主体性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人们开始能够调节和控制自然和社会力量的规律,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③这个时候,人作为人的最本质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人的真正的自由发展也由此而开始。

马克思所说的关于未来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一幅梦幻的乌托邦。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真实生存状况,以理性的眼光分析了导致工人畸形的发展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以此来寻找到一条真正能够改变广大无产阶级现状的一条现实的道路,最终为人类建构出一个能够让人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理想社会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曾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培根开始,许多哲学家就开始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而这些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虽然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上的论证,但是这些论证的出发点依旧是“市民社会的个人”,这些哲学家将个人抽象成为一个实体,把对未来社会想象成一种逻辑上的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式的梦想,他们并不是期待着建立一个真正的人类社会。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将他的考察对象锁定在社会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个人以及这些现实存在的个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从现实的个人和这些现实存在的个人的生活状况出发来寻找对社会的改造之路。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存在的个人及其个人的生活过程的考察,马克思将眼光转向了现实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唯一拥有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此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工人的生活状况及其悲惨。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马克思对人类的解放也做出了充分的论述。在他看来,任何一种解放都是要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类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当现实存在的个人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个人劳动和由自己所产生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时候,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只有人类的这种“本质力量”不会和人本身对立时,人类自身的解放才能够得以完成。共产主义就是要让人类完成这种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真正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存在的人的解放的基础上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他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是人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统一体,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现实的存在,社会成员之间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可以说,在这样一个人类的社会集合体中,人们所有的劳动活动完全是出于人类本质的需要而开展的。可以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能够以一种非常全面的方式来全面的占有自己本身的生命本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表现为一个真正的、全面的、富有的人。

因此,只有能够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们能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人性的充分表达,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的实现,是人性价值的最高表达,使人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全面的人、自由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6~927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   诉求   理想   价值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