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征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包容性,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基于这一背景,文章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

【关键词】整体性视阈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范式 当代建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次伟大理论创新,以及这些理论所站的立场、使用的哲学思想与历史背景、实践成果等,研究内容既有世界观,又包含方法论的层面,是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研究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能够进一步概括和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更好地发挥其在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作用,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概念内涵

理论创新的内涵。恩格斯在其著作里提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其生命力在于创新。因此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过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新时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认识成果,并将其提炼、概括,实现理论化,融入到原先理论中,并将过去理论不符合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予以剔除,做到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此外,还要对新时期其他理论的有利成果进行借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尽可能多而全面地借鉴其他理论的合理与进步内容,做到兼容并蓄。再有,要能够根据现实条件,对未来给出适当的预见性。很多理论都只能解释现在,而无法预知未来,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用一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未来做出科学和合理的预测,这是其他理论所不能及的。

理论创新范式的内涵。所谓“范式”,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所提出的,指的是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标准和信念。换句话说,范式是一种有普适性的理论和学说,能够为相类似的问题提供同一种答案和解决对策。因此,范式是一种模式,理论创新沿着这个模式不断进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从世界观意义层面来说,是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实践第一性的基本思想,要牢牢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上不动摇,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在当代进行建构的首要之义,也是基础和前提。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理论范式的创新就会误入歧途,失去正确的方向。结合学术界对理论范式创新这一概念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就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基本观点,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继承毛泽东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眼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理论创新范式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二是处理好如何科学地指导未来的问题。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理论的核心点与根本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站在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价值目标上而产生的,因此,在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时候,要着重把握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二是要融入时代精神,当代中国,改革创新就是时代精神,因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的发展,要与中国现阶段不断深化和提高改革开放层次与水平,建立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经济体系相结合,对过去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为理论创新打好基础。处理好科学地指导未来,实质上是在当代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这一点在后文将会详述,但主要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及过往经验,吸取过往的经验,总结创新。

整体性视阈下的理论创新范式。整体性视阈就是指在学术理论研究中,用最宏观的视角全面看待理论的历史与当代,分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国际背景;全面了解和结合理论产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考量。

做好整体性视阈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研究,要求理论工作者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过往历史中进行的中国化发展和创新,了解每一次理论范式创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和历史意义,并形成一套较为全面和完整的思维方式,指导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研究和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要考虑到中国这个具体社会的实际,从中国人文环境、历史发展、文化积淀、价值取向以及当代任务、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做好整体性视阈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研究,要求理论工作者重视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实践第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前提。理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实践乃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所有理论创新范式的源泉和动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服务的对象。恩格斯曾论述道:“时代的条件与高度决定了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人的认识的条件与高度,但有价值的理论能够从当代社会中寻求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规律,进一步指导未来社会生活。”结合当代我国社会生活实践,恩格斯的话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即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必须立足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并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科学地预测未来,指导未来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研究的核心和最大意义所在。

时代任务在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体现

研究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首先要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实践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从社会主要矛盾入手,找到主要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研究。这一部分笔者从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研究的哲学基础入手,分析历次创新的时代任务,从中找出一般意义的规律,进一步指导当代建构研究。

时代任务和理论创新范式研究关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也可能相对落后,其方法论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实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表现,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要任务,根据主要任务,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指导全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一点不仅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实践证明,符合社会主要任务的理论创新都能够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二是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不断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三大历史阶段,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每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有不同,进而决定了反映时代特色的社会主要任务,并深刻地反映在社会意识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理论可能早于社会生活实践,也可能晚于社会实践,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先进理论无疑都是早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因而能够指导社会实践向前发展。

时代任务在理论创新范式中的体现。理论创新范式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矛盾与主要任务。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所体现。20世纪30年代末,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认识到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抗击日本侵略者。因此,从1936年下半年以来,我党陆续发表公开电文,公告全国,要众志成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理论,后来这些理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整体性视阈下的理论创新,要牢牢结合时代任务,将时代任务体现在理论创新的建构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时代任务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中也有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实现了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建构,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予以回答,并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一定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信仰,充分体现时代任务,这样才能使理论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路径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长期社会实践证明了的,即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整体性视阈角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式的当代建构,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

坚持基本立场,与中华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从世界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改变的过程,是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容性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要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用传统文化优秀资源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应当用辩证法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观点和我国道家思想中“福祸相依”的基本观点内在一致,再有,马克思主张民族国家应当实现多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与中华文化中求同存异的思想一致。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内在一致性,就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好地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立足社会实践,抓住时代任务。整体性视阈下的理论创新,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能够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能够对国情有整体、全面、透彻而精准地分析和把握,要能够针对时代任务进行理论创新范式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也是由普遍性真理向具体性实践转化的实践化过程,也是世界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转变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应该说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创新的根本源泉。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阶段,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环节和最重要的一环。整体性视阈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结合时代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内涵。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内容,使之不断充实和完善。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开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上”这一论断有一定的不同。当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具体实践时,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具有中国的特色,体现了普遍性真理向具体实践转化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这和马克思主义强调取消商品和货币,全面实行公有制有一定的不同。

二是政党制度。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监督的职能,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要求全面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不允许有其他阶级组成的政党,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处。

三是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实行按劳分配,取消交易,尤其要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阶级斗争的态度,阶级对立要大于商贸往来。但我国现阶段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但也积极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继续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上,发挥集体智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总结

本文从理论范式、理论创新范式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进行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当代建构研究应当坚持的原则,以及适当的对策建议。其中,时代任务是反映时代要求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理论创新范式构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本文侧重从时代任务的角度分析如何加强整体性视阈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当代建构研究,尤其是对创新点的把握,即牢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创新。

(作者为中共朝阳市委党校哲学副教授)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范式   马克思主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