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摘要】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外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文章旨在分析当前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探究如何在与京津优势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交流互补的基础上改变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河北省外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实践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河北省 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提出了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到重大国家战略的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北京、天津和河北在联合发展模式之下,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优势与毗邻省市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快速发展。同时,根据《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的决定,在区域人才合作的众多专业人才需求中,外语人才在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优势与资源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如火如荼,但要实现真正的经济一体化首先应该是人才上的一体化。2005 年《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签订,约定了京津冀在紧缺人才培训、人才合作交流、高端人才共享等十个方面进行合作。2009 年,京津冀签订有关教育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研究生互访、学分互认等合作办学措施。2011 年5 月,《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签署,涉及人才政策、人才市场等六方面措施,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启动。2014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到重大国家战略的层面,这给河北省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资源与人才的区域间互补提供了现实保障。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原因造成京津冀三地在资源和人才等方面分布的不均匀。首先,从经济方面,京津主要发展的是外向型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为河北省外语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河北省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京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从人才机制与人才市场来说,京津由于特殊的经济地位,在教育、师资上的投入远远高于河北,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比较健全,人才市场比较完善,为外语人才提供了众多的实践机会。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之间实现资源与人才互补提供了现实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从语种上看,虽然英语人才占主导地位,但对于法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的需求在急剧增加;从岗位上看,外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外贸经营及管理、会展、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涉外文秘及销售、旅游管理等方面;从能力上看,实践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听、说、翻译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北省共有56所高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其中包括综合类1所,经贸类2所,师范类14所,理工类13所,其余为高职高专类。但培养的人才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供需错位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

外语课程体系设置基本雷同。河北省各大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多呈现重基础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必修轻选修等特点。外语课程设置多为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雷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速度。从语种上说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等语种上,其他语种人才缺乏。且大多数高校走的还是单一的外国语言文学道路,一直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方式和国外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的外语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高端人才缺口。

相关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大多毕业于省内外师范院校,擅长讲授基础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课程。他们缺乏对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均比较单一。此外由于当今高校职称评定体系单一,大多重学术科研而轻教学实践,同时又缺乏鼓励教师钻研教学的奖励机制,导致不少外语教师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和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语教师的“隐性流失”。

外语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河北省外语类院系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语言实践的倾向。一方面,外语实践环节学时过少。大部分院系安排学生实习只是到了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而学生的毕业论文、结业、考研等都要在此学期完成,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习,敷衍了事。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与社会、企业联系较少,外语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外语专业学生很难得到去外企实习的机会,也很少从事与外语相关的如外贸、会议、旅游、翻译等外事工作,致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以京津冀现实需求为导向,完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和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环节。针对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河北省高校外语院系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知识与素质、基础与应用、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符合其各自培养目标和要求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在注重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语言文化等课程的同时,根据京津冀发展的需求及学生个人的兴趣,通过辅修专业、双学位等途径来实现跨专业、跨院系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调整课程体系。

加强京津冀高校交流与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外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要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就要建立一支外语专业知识水平高、能力多元化、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可采用“横向联合,内培外引”的培养策略。所谓“横向联合”是指外语学院(系)在师资建设上与其他专业学院(系)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取长补短。根据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河北省高校可以选派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扎实且教学水平较高的外语教师到本校或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学习进修,使其成为具备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此外,加强京津冀高校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端外语人才通过讲学、兼职、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河北省的高校进行人才交流。“内培外引”则指外语学院(系)把内部培养教师与外部引进教师结合起来。河北高校通过选派教师到京津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以提高河北省外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河北省目前普遍缺乏具有国家化研究与学习背景的学科领头人,为此,应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外语教育人才,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外语人才智力支撑。

拓宽京津冀实习实践渠道,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外语人才。外语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社会实践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是为了检验以前所学的知识,找出自身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可以及时发现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是否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改革。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如国内外大型的贸易洽谈会、各种体育赛事、各种志愿者活动以及到涉外企业进行兼职、实习以及顶岗实践等。此外各种外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对于学生开拓眼界,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外语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河北省各高校可以利用当前国外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国际化的育人环境,采用各种形式的出国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实践能力。

外语人才市场需求直接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河北省高校实践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实现实践型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与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相对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才能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真正实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

(作者分别为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廊坊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需求分析视域下的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和廊坊师范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4JY026、K2010-24)

责编 /张晓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京津冀   人才培养   背景   外语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