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新疆便是我国民族众多和民族问题复杂的地区之一。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汉维两族的文化交往中,融合与和谐发展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误解、分歧与争议,这是民族杂居地区经常出现的现象。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良性演变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对于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疆地区 民族文化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与8个国家的边境毗邻,是中亚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再加上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从而导致其自古以来便是民族关系敏感和民族问题多发的地区。新疆地区虽是多民族混居,但是维吾尔族与汉族人民占据人数绝对数量,两个民族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尤其表现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但是他们长期在一个地区生活、生产、居住,逐渐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是民族的灵魂与存在基础,在历史上逐渐形成并被传承下来的精神领域的内容和意识形态,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精神载体和表现形式。正因为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民族群体。但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与交流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又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态势,使得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和新常态①。
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是两个民族在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民主关系的好坏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润滑剂”,文化融合的程度高,则对民族关系具有促进作用;而文化融合的程度低,则对民族关系具有不利影响。同时,民族关系对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当两个民族的关系互动良好时,民族文化融合的速度就会加快,而两个民族的关系出现裂痕与纷争时,文化就会成为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冰川”。因此,只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兼收并蓄、共同进步,才能形成和谐的力量,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促进国民理念的形成,营造民族平等交往、自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国家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汉维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
对民族文化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汉族和维吾尔族各有自己的语言文化系统、迥异的风俗习惯和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导致其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理念都各不相同。但是要想促进民族关系的良好、稳定、和谐发展,必须在自由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加强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才能够增进维汉两族的感情,达到互相理解和包容的目标。汉维两族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的化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语言文字方面。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沟通联系与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各民族的文化通常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被记载和传承的,可以说,没有语言文字,便没有文化的传承。在新疆地区,汉维两族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交流融合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是维汉两族人民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维吾尔族人学习汉语,汉族人学习维吾尔语。其次是两种语言的互相吸收。汉语对维语的吸收,表现在吸收了汉族语言系统中从未出现过的词语,如坎土曼、那仁、馕、冬不拉等,还融入了巴扎(集市)、皮恰克(匕首)、皮牙孜(洋葱)、搭哈(麻袋)等民族语言语汇,并且在口语中经常夹杂一些维吾尔族的语言词汇,如亚克西(好)、开台(走)、巴郎(男孩)、哟克(没有)等,产生了一种汉维语言混合的情形②。民族之间语言借用的现象越多,表明民族交往与融合的程度越深。
生活习俗方面。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社会风尚和习俗,并表现在衣食住行、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和相似的情感认同。生活习俗是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还会与民族的尊严与地位等内容相关联,具有了政治敏感性。而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与习惯是民族之间友好和平共处的重要因素。
在新疆地区的汉维两族人民,在日常的饮食、婚丧嫁娶、节日庆祝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多年的自然杂居中,两个民族受到彼此的影响,在生活风俗方面各自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在饮食方面,因受宗教习惯的影响,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大部分保持着本来的面貌,但也存在一些变通,例如,受到汉族饮食的影响,维族人民逐渐改变了不喜爱吃蔬菜的习惯。而当地的汉族居民因不受宗教文化所束缚,吸收了维族的饮食习惯,如喜爱吃牛羊肉,将维族的特色食品拉条子、揪片子、抓饭、烤肉、馕等吸收进入自己的饮食菜单中,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③。
汉维两族的民族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汉族人民对于维族人民民族文化的认同,且突出表现在饮食习俗方面。在新疆地区,人们聚餐的时候,只要存在穆斯林,大家必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前往清真餐厅就餐;当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到来时,汉族人民也会参与庆祝节日,与维族人民互致节日的问候,而当春节来临时,维族人民会到汉族居民的家中致以节日的祝福。
宗教信仰方面。宗教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影响着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并对民族间的关系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伊斯兰教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民信仰的宗教,还内化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参与感,渗透至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如命名礼、割礼、婚礼、葬礼等,都具有极强的宗教仪式感,并在饮食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维吾尔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经常开展宗教活动,按照宗教教义的内容严格要求日常的思想与行为,而汉族人民一般没有自己特定的宗教信仰,出于兴趣或者机缘,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各民族的宗教活动,尤其是在与维吾尔族人民长期共同居住的情况下,更会受到当地宗教信仰的影响与熏陶。
政府鼓励。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将维汉两族之间的团结当做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大事来抓,将每年5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下大力气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政治基础,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教育方面,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的指引下,针对新疆民族教育的现实情况,做出了新疆教育工作要以民族教育为重点的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恢复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老文字教学,增强民族教育经费的投资,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入学和升学给予,在教育上加强区域间的支援与协作等④。政府制定的政策对汉维两族文化融合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引导下,新疆地区的维汉两族人民因居住地点一致、饮食习惯趋同、生活起居方式也接近,相互间产生了文化的交流与渗透,致使双方文化共通性特点的出现。在文化共通性的影响下,维汉两族人民之间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民主通婚率的上升,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汉维民族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汉维两个民族共同在新疆这一地域上生存发展,虽然民族文化融合与和谐相处是主流,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利于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等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方面,对于新疆地区的人民生活与社会局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民族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依然存在。维汉两个民族作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居住民族,虽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接触中,形成了平等、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但是维汉两个民族因语言不通、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存在差异等原因,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误解。一个宗教或民族之内的民众尚且如此,不同民族之间更不必说。另外,新疆地区的地区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更多地偏向本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对于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不高,这种情况更多地表现在教育领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疆地区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少年儿童分开入学,他们各自在本民族的语言文氛围接受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会对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天然的隔膜感。这样的教育方式造成很多乡村的居民只会民族语言,不懂和不会说汉语,这对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社会流动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冲突。新疆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在信仰宗教方面呈现一个特点,即大多以民族群体的形式信仰同一种宗教,这就造成信教群众往往生活和活动在自己单独的圈子中,对于外界和其他民族具有天然的排斥性。民族之间因宗教信仰问题而导致的民主问题和冲突时而发生,尤其是在伊斯兰教徒与非斯兰教徒之间,因宗教的隔阂,容易产生误解与分歧。对于很多汉族人来说,因没有确定的宗教信仰,对其他民族的信仰一般采取或相信或不信的态度,对于各种宗教所持态度多是淡然的。而部分伊斯兰教信仰者总是强调伊斯兰教徒与其他教徒的对立,往往借助宗教的外衣,干涉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群众的婚姻自由、受教育权利或其他民事活动⑤。近些年,在新疆地区不时发生暴力冲突事件,造成了不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危害了新疆地区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因经济原因导致的文化冲突。新疆地区,尤其是偏远的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较低,处于农业社会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远远落后于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区贫困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少数民族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心态,从而造成了民族间的误解与分歧,影响了民族之间的和谐交往与文化融合。
汉维民族文化融合的未来与前景
双向交流,互融互信。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众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各民族人民,尤其是维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的杂居和交往中,必然会产生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而这种交流和影响是双向互动的。现代社会网络通讯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繁,这些都对各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融合杂糅的现象,使得维汉两族的文化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特征。以舞蹈为例,维吾尔族民族舞蹈已经广泛渗透到舞蹈学习和训练中,对汉族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民族融合的交流与深入,对于增进维汉民族间的互相理解、和睦相处具有重要作用。
差异弱化,文化趋同。在长期的发展中,维汉两族在共同地域居住和生活中互相依存、共存共荣,相互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从而使得双方的文化和谐稳定,在有意或无意中,民族间的差异日渐弱化,共性逐渐增强,初步形成了稳定互融的文化共同体,使得民族凝聚力日渐增强。而这种趋同性又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是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工具与生产力水平逐渐趋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新疆边远地区的扶植力度加大,先进省份对口援疆政策制定得到严格执行,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衣食住行方面,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趋向一致。由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新疆地区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现象,楼房、汽车、路灯、洋快餐等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物品也广泛出现在维吾尔族人居住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也逐渐向汉族人过渡,呈现出趋同的现象。
在休闲娱乐方面,休闲生活和娱乐方式趋向一致。广播电视、网络的普及和传播,外界信息大量涌入,传遍千家万户,使得维吾尔族人民也享受了信息化的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对他们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击,呈现文化共享的趋势。同时,在新疆地区推行双语教学,有利于汉维民族之间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增进理解,减少误解,缩短民族心理距离,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经济渗透,不可分割。在现代社会,交通日益便利,人口流动频率增大,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和扩大,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在长期毗邻而居的状况下交往频繁,相互交流增多。在经济生活方面,维吾尔族人民的商业传统承袭至今,而汉族人民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优势,双方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开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生活,从而形成了稳固、坚实的经济共同体。经济基础的一致与互利,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了两个民族的交流与沟通频率,从而促进和影响了各自的文化生活,有助于促成民族文化认同。
结语
民族文化融合不是抹杀民族自身的特色和消灭文化差别,而是在保持各自独立发展的前提下,民族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共同发展和进步。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地区,如果没有民族之间的认同与融合,社会就不能成为和谐的整体,民族之间也不能和睦相处,更不能形成稳定、繁荣的社会发展局面。因此,只有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才能有助于形成民族共同心理,建构团结、稳定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课题“新疆民汉合校背景下的维汉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JJC850002)
【注释】
①高贵云,熊威:“近十年来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②李静,刘继杰:“影响新疆族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③李晓霞:“新疆民族关系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④彭清:“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兵团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⑤黎政:“新疆民族文化现代性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责编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