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浅析德国应用型大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德国应用型大学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改革创新经验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德国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改革的视角分别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学内部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社会就业方向和成效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 应用型大学 地方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应用型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校企合作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①。笔者经过对德国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进行了考察,现重点以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的改革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德国应用型大学截止到目前大约220多所,从总体的目标定位来看主要是面向实际的工作应用,能掌握一定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从考察的德国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就是一所应用型大学,在欧洲国家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明确了“博洛尼亚进程”②的具体目标后,吕纳堡大学面临德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分析了自身面临的危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定位,以秉承人文主义思想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努力将学生打造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洛伊法纳大学打造成德国超前的特色鲜明的一所应用型大学。

机构改革后各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清晰

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首先进行内部机构改革,形成四大分支机构:第一大分支机构是以本科为主的学士学院,主要培养视野开阔的优秀学士。第二大分支机构是以硕士为主的研究生学院,主要培养优秀的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跨学科的专门人才。第三大分支机构是专业化教育学院,主要是在专业化教育中强调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第四大分支机构研究部门,主要是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领域方向包括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管理、方法论等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思路清晰

以本科学士学位学分改革形成方法论的课程体系。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本科生学制3年,本科生学士学位180学分,“新生周”课程30学分,主修专业课程90学分(14门课程),辅修专业课程30学分(17门课程),补充性课程30学分(6门)。

以新生周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专业学科的界限。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本科新生入学后,共同采用方法论学习,主要包括方法论基础、实践方法论、创意方法论,所有专业不分学科专业界限,形成以方法论学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所有本科新生入学后都必须一起经历的教育阶段,以一个“新生周”开始,最后以一个学术活动周结束,整个贯穿第一学期,被称之为吕纳堡大学洛伊法纳学期,形成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跨学科学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以方法论学习为中心引入实战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在方法论学习过程中,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或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研究的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项目,不受专业的限定,并为此做好项目的规划,有些项目规划被直接利用或被政府采纳。通过这种方法论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教师构成的多元化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创新能力。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在方法论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构成是多元的,有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无论是学院教师还是企业聘用的教师都必须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定期必须要到企业进行实践课的培训学习。在方法论学习的新生周项目研讨过程中,学校会邀请政府官员、行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到校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就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项目研究也是国家或者行业精英和企业巨头所关注的问题,并且零距离的聆听他们的看法和观点,更是激发了学生对项目的热情,为项目规划提出一些创造性观点和看法。

以主科和副科课程设置改革构成了专业组合领域选择的多元化。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以主科和副科构成不同的专业组合方向,主科学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包括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管理等四大领域的15个专业方向。理论上可以选任何专业的课程,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学生集中在经济与管理领域。

每个学生选主科外还要选一门副科,形成一个学习组合。学生通过一个阶段学习后感觉这个组合适合自己,就坚持学下去,直到学业完成;如果在学习途中感觉这个组合不适合自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副科,形成新的学习组合。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组合外,还要继续学习方法论方面的一些补充性课程。鼓励学生在方法论学习中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各种跨学科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认证。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专业认证主要是按照德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规定执行,专业认证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认证的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质量体系的各种统一标准、不同专业认证的范围、专业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的周期,凡是新开的专业都要通过专业认证机构认证后才能开办,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

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教学评估。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另一方面就是进行教学评估,从教学评估的程序上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校的自评,自我检查评价自我修复存在的薄弱环节;第二阶段评估组进校评估,按照规定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第三阶段是评估组对评估的结果提交评估报告;第四阶段是院系就评估组提交的评估报告进行讨论并提出书面的意见;第五阶段是由评估机构形成最终的评估报告进行提交。

从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看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软硬条件、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运行过程、课程设置的内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专业建设上的特色以及有哪些优劣势等内容。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估监督,有效的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对于学校评价的好坏关系到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拨付和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也影响学校在整个高校中的排名和地位以及社会的影响。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地按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定位和实际特点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并取得了实际成效。

明确学生的社会就业方向

吕纳堡洛伊法纳大学在改革中争取到了九千万欧元的欧盟项目。从项目开展情况看,此项目是如何创办新的企业,在项目开展时必须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不是创办的所有企业都成功了,而重点是让学生亲自体悟从失败到成功是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提高锻炼创业的精神,明确了社会就业方向定位是如何让大学创新,成为企业创新的孵化器。学校积极与政府合作,与企业项目合作,根据社会和企业要求设定专业课程,做校企合作的订单化的培养,校企融洽的结合,加快了学校的发展,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政府拨款的延伸,为毕业生做好了准备,学生毕业时有更广泛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有了共同契合点,对就业有了较大的帮助,使学生有了明确的社会就业方向。

人才培养改革坚持的原则和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改革坚持的原则。一是坚持将每个学生打造成有个性、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学士、硕士、博士分类设院。二是坚持打造可持续性的大学,首先是改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要在社会企业专业岗位上要有领导的潜质。其次是在知识理论层面培养学生要有自我创造和评判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三是坚持培养企业型的大学,培养企业精神的大学,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落实了部门组织改革形成的大学院。二是改革了教学的模式,从运用构建不同视角的知识,解决实际不同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直接从现实需求出发展开学习和科研。四是通过改革形成基础学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科研中心,并把科研贯穿到各学院中,专业设置构建了四大学院,涉及文化和社会学、可持续科技专业、经济和管理,充分构建了各种跨学科的模式,强调夸文化的教育。

人才培养改革模块构建。一是方法论的学习。二是建立学习思考人与自然、人文环境、与他人相处能力及与他人的关系矛盾的处理。明确了所有新生共同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的内容。三是建立跨学科交流视角的思路,首先是方法论视角和跨学科视角,其次是以实际为引导,以实际出发科研,最后是将创业思路形成模型,让学生掌握。四是多种类课程的设置。五是实现高等教教育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改革形成的四大学院的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学院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模式。

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

坚持把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的理念。洛伊法纳大学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不能把知识传授放在首位,而应把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培养有责任感的学生,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有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精神,使学生构建起较强的思辨能力。二是认为大学的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陪伴者,教育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科研训练的过程。三是在教师选聘过程中重点考察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否一致。四是课程的授课环节包括从知识的传授、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调研、成果展示和总结汇报四个部分构成。五是教师教学的形式是以印发讲义和教师或者高年级的学长辅导为主。六是课程调研内容的完成要有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

坚持“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一是“新生周”的课程训练设计上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构成实际项目,分组进行讨论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二是在项目辅导课上让学生完成必定失败的项目来认识自己知识的不足和局限。三是将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

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洛伊法纳大学坚持以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发教学活力,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应用能力,以学生与教师的结合激扬创新能力,以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培养综合素质。

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目标定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但更多目标的制定都是在追赶比自己层次更高的研究型学校,强调更多的是科研,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国地方本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更多的体现趋同化,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专业限定范围的固化模式当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社科与基础理论方法的学习,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塑造性,忽略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造性。

人才培养质量。透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管理,同样有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但是地方本科高校地处不同的区域,学校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软硬件条件和内部管理的机制差距较大。在制定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下统一进行衡量,其评估的结果肯定是良莠不齐。

社会就业方向。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政府也在主导从就业向创业转移,支持在高校创建孵化园,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创业资金上给予信贷上的优惠政策。但是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数孵化效果不够明显,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缺乏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追求短期收益急功近利,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动力不足。

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

科学目标定位。坚持用理念引领科学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将提高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抓手。

专业(集群)布局优化。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需求,把握“注重应用,服务地方”的专业(集群)发展定位,通过示范性试点专业引领,进一步提高专业(集群)及方向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的吻合度。

应用性课程改革。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点构建应用技术类型课程模式,既强调学科知识平台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又强调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培养。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需要树立应用性课程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改革。根据专业建设、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有关情况,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要用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师队伍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扩大与地方行业的对接以及资源的共享。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振兴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高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升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具有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队伍多元化改革。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高的教师队伍,吸收政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员工为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的构成多元化,使得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指导下,探索建立与专业相适应的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和社会评价机制,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为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德国研究》,2008年第3期第23卷。

责编 /张晓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应用型   德国   启示   改革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