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我国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当地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民族特色不鲜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文章认为应该采取把教育扶持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重点、通过教育扶持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给予一些特殊的倾斜政策等基本策略,以提升当地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 教育扶持 民族特色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本民族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28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聚居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当地的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贫穷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地教育事业的极端落后。总的来看,当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质量比较低下,当地群众的受教育年限短,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由国务院在2011年审议通过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目前存在着学前教育普及率较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低,寄宿制学校规模小,职业教育薄弱,双语教育发展滞后等现状。《规划》明确提出要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专项的教育扶持政策,要优先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我国目前共有16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为了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课题组到我国的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它们分别是云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广西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涉及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和毛南族这4个人口较少民族。
当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事业的主要问题
学校教育没有充分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课题组在环江县调查时发现,当地只开展针对壮族学生的状语与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即便是在毛南族最为集中的下南乡,当地的中小学也没有开展普通话与毛南语的双语教学,学生只有在课外交流时才使用毛南语,毛南族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很难找到传播的空间。在兰坪县和贡山县,也同样没有开展普米语、独龙语、怒语与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工作。实际上,这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均是照搬内地发展教育的一般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当地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无法体现出当地教育事业的特色。
在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时,课题组成员得知,这3个县均没有开展针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双语教学,其理由不外乎两个:第一,当地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数量太少,住得又比较分散,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学的成本太高;第二,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和毛南族均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不太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
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兰坪县为例,当地的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安全隐患突出。2014年9月,根据大理州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结果报告,兰坪县中小学现有危房371栋,危房总面积为15.51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49栋,建筑面积5.21万平方米;C级危房122栋,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危房率为44.3%。
第二,学校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大部分中小学无实验室、阅览室和音体美课程专用教室等功能教室,大部分二类完小及校点“六配套”不达标,全县80%以上中小学校没有功能教室,设备使用率低,目前全县所有的农村二类完小及教学点均没有计算机教室及多媒体设备。
第三,教育欠账较大,资金落实困难。自2009年实施“校安工程”以来,兰坪县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的缺口高达2.24亿元,导致项目的推进异常艰难。2014年,兰坪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4.25亿元,而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地方财政支出就高达3.06亿元,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72%,除去教师工资、教育经费等支出,地方财政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仅为1500万元,远远无法满足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在环江县,全县的师资队伍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严重缺乏。环江县的驯乐乡、龙岩乡、长美乡、明伦乡和下南乡(环江县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等地处边远山区,办学条件差,教师住房紧缺,大部分中心小学、村小学和校点的教师还住在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瓦房里,因此造成教师不愿到这些学校任教,任课教师长期缺乏,现有的在职教师也不安心工作。第二,师资队伍结构老化比较严重。由于环江县师资队伍长期严重超编,2003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当地教育系统都未能补充新生力量,导致师资队伍年龄老化较为严重。第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比偏小。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目前环江县的教师编比例,城镇初中为1∶16,小学为1∶21,农村初中为1∶18,小学为1∶23。由于环江县是一个山区县,受交通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学校分布比较分散,有些学校学生数量虽然达不到要求,但也无法撤点并校。因此,环江县教师队伍表面上超编,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是严重缺编,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一人需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第四,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环江县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新建了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急需学前教师500多人,但因为被编制所限,目前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兰坪县,当地也面临着中小学师资队伍呈现总体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的矛盾:首先,专任教师编制不足。2014年,全县共有在编教职工2613人,其中专任教师2556人。由于受客观因素制约,目前全县中小学还在使用临聘教师170人,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音体美课程的专任教师。其次,后勤人员配备不到位。为确保将国家“两免一补”及“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各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需按比例配备校园安保、校医、生活指导教师、食堂工作人员等后勤保障人员,但由于各类学校后勤保障人员配备不足,全县农村学校的教师除担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相关的后勤管理工作,工作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在贡山县,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共有在校学生5113人,其中幼儿园259人,小学2999人,初中1555人,高中300人,全县仅有1所高中和1所幼儿园。很明显,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已经成为贡山县教育事业的最大短板。即便包括外流到外地读高中的学生,贡山县每年毕业的初中生只有大概1/3能进入高中阶段继续深造,加上独龙族和怒族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与其他民族学生相比并无任何优势,相反还处于劣势,因此独龙族和怒族学生进入高中(中专)及以上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他们便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贡山县历年高考的本科上线率(包括三本在内)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近5年的本科上线率从来都没有超过25%。(见表1)
181
表1:贡山县近五年高考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本表所有数据均为课题组调研所获)
在环江县,现有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62所,只有60%的学龄前儿童能完整地接受幼儿园教育,而且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很难确保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环江县目前只有环江高中、环江二中2所公办普通高中,其中的环江二中的高中在校生极少,年招生数仅为50人左右。环江高中是环江县高中教育的主要力量,年招生量仅为900人左右。而环江县每年的初中毕业生有4000多人,高中阶段的发展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学无门、深造受阻。
政策建议
把教育扶持上升到实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高度。客观地说,由于在人口上的明显劣势,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在文化发展上最脆弱的民族群体。当今社会,极其脆弱的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它是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就会最终导致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消失。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代替其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果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要以丧失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那么即便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其幸福感也很难得到提高。①
因此,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扶持工作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当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在于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基于此,应该把教育扶持上升到实现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高度,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扶持应当紧密联系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要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双语教学的开展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功能。
把教育扶持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重点。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是制约人口较少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显得更为急迫和紧要。②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扶持定位于是一项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在所有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中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导致教育扶持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贡山县和兰坪县,当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工作是依据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编制的《怒江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来具体开展的(贡山县和兰坪县均隶属于怒江州),一共涉及六大工程56个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41330万元,特色产业培植工程投入94659万元,民生保障工程投入22146万元。教育被包含在民生保障工程里,共涉及学前教育建设、中小学建设、寄宿制学生补助和开办本科及大中专班4个项目,总投入还不到3000万元。根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环江县要建设8项扶持毛南族的重大工程,计划总投资439930万元,其中仅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就要花费掉总资金的62.4%。而在社会事业工程里,其中的教育项目计划总投资27040万元,以农村中小学为对象,主要解决学生宿舍、食堂、活动场地紧缺等问题,仅占总的扶持资金的6.1%。
由此可见,教育扶持工作这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均没有被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重点,而是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2005年以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逐步实施,贡山县、兰坪县和环江县的教育事业却依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肯定不能一味地依靠外力的扶持来实现,而是最终要依靠增强人口较少民族的自我发展能力来实现,而教育扶持恰恰是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它通过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权来确保他们的发展权。因此,必须把教育扶持列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的重点,加大对当地教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率。
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是教育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这也是以往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扶持工作容易忽视的地方。当前,很多地方的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扶持工作出现了对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比较重视,但对于教学软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太重视的偏差,从而导致当地很难引进高素质的新教师,同时本地高水平教师外流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在贡山县调查时,课题组发现:当地一直以来都未能引进到免费师范生,更无法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近几年新引进的教师基本都属于二本及以下院校的毕业生,部分新引进教师还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与此同时,贡山县每年都有大量经验成熟的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外调出去,贡山县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外地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导致本地的师资队伍长期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整体明显素质偏低。
基于此,必须改变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扶持工作重视“物”而不重视“人”的指导思想,要下大力气加强当地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优惠政策,大力提高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平,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的师资培训,打造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师资队伍。
给予一些特殊的教育倾斜政策。鉴于当地教育事业的现状,除了实施一般民族地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政策,建议还要给予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一些特殊的教育倾斜政策,主要涉及教师的福利待遇、高中阶段免除学杂费制度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生的资助等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教师在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家属安置、职称评审和在职培训等方面实行特殊的倾斜政策,以最大限度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从而大力提升当地的教学水平。
第二,实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高中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切实减轻当地高中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改变大量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读完初中就走入社会的局面,突破当地在高中阶段的办学瓶颈,提升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
第三,在人口较少民族贫困生资助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照顾,加大专项财政支持的力度,增加贫困生的资助指标和资助金额,取消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名额指标限制,不让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失学。
(作者为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XMZ063)
【注释】
①袁春艳:《人口较少民族生存、文化与教育:基于云南省莽人的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27页。
②朱玉福,周成平:“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第110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