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走出不信任与对抗情绪的诡局(6)

——从国民感情和软硬实力转化看中日关系

核心提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从感情和软硬实力互动出发,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体现了不同特点。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恶化和国民感情的遇冷,根本因素是两国硬实力在相对短时期内的转化。而从今后的趋势看,随着两国硬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双方国民感情的低走将呈现长期化的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国政府可以对此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如果中日双方能够拿出勇气和智慧,走出“高层政治”对抗的死胡同,会加快厘清双方在转变中的国际关系的新定位。

外交中我们常谈“寄希望于人民”。这一认识没有错。没有双方人民支持的外交不能持久,无法深入。但同时,中日间国民感情的走向,也呼吁我们对“寄希望于人民”有更理性更现实的思考。如果把这一说法口号化,恐怕得到的只能是不解和失望。国民感情的基本考量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源于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实力。当硬实力发生不利于本国的变化,并且同时竞争国硬实力突飞猛进时,要求对竞争国国民感情保持友好乐观,从结构上讲难乎其难。毕竟国际关系不是歌颂共同参与、平等友爱的奥林匹克。国与国之间有关安全、领土、能源的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以利己为原则的国际关系,拒绝一厢情愿式的感情牌。友好也罢、对抗也罢,都是建立在权力对比这个物质基础上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这个认识,并没有过时。

尽管中日双方在过去的十年间做出过修复友好关系的努力,但双方硬实力的转变,各自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都还在进行中。尤其从日本的角度讲,除非全民能打破文化壁垒,成为美国式的开放移民国家,否则其人口将加速减少。在“少子化”和“银发化”的双重压力下,到本世纪末,日本人口将只有本世纪初的一半,经济在全球的重要度也不过和今日的土耳其在全球的地位相当。这一变化,对日本上上下下的冲击,从物质到心理都将是巨大的。因明治维新而起、勃发百余年的日本,需要时间调整适应“往下走”的定位。中国固然在向世界大国迈进,但“往上走”的道路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让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适应新角色、接受新权力、履行新义务,同样需要时间。中日拥抱、干杯、高呼“友好万岁”的时代,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双方硬实力差距应会进一步扩大。双方国民感情为指标的软实力的赤字,恐怕会长期化。对此,两国的政府和民间,都要有一颗平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日两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关系正常化:对抗但避免对打,并在对抗中寻求合作。这种白开水温度的中日互动,很有可能成为双边关系的新常态。

民间交流:憎恶小泉与喜爱樱花并不矛盾

最后谈一谈民间交流。今天的中国和日本,互为双方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每天来往于两国间的航班有上百架次。对于越来越多的双方国民来说,北京和东京、上海和大阪、西安和冲绳,都成了说走就走的目的地。

西方政治学将国际交往分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和“低级政治”(low politics)。民间交往属于后者。这些交往层次低但效果不低。它们来之不易,几十年来越拓越宽,造就了中日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维系中日和平的重要纽带。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能把中日关系的根本好转寄希望于“低级政治”。政府间的“高级政治”问题,还需要政府拿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民间交流在双方政府有发展关系的意愿和人民有友好渴望时,会对“高级政治”有推动作用。否则,民间交流能做的,恐怕只是自保而已。中日“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互动的历史,正体现了这一规律。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孙晶   中日关系   国民感情   软实力   中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