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社会保障还不健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有别,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如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群体及灵活就业群体之间)的不公平、不同部门(主要指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不公平、城乡差别两个制度之间的不公平等。
第八,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与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与创新体系绩效仍然有较大差距。中国在PCT专利和企业研发上的投入增长是最快的,但由于起步较低,与部分发达国家的国家科学与创新体系比较,其绩效差距还是明显的。中国在企业研发支出指数上已经超过了OECD的中值,但在其他项目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在年龄低于5年但有专利的企业、企业的集成专利、注册商标和前500大学的基础研究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
第九,宏观政策调控框架还需要完善。我国当前的调控框架落后,效果逐渐减弱。如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金融监管政策滞后于金融体系发展、财政政策等。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既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结果,也是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原因。其充分暴露了当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表明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新常态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倒逼着生产关系的改革。中国经济社会已经步入新常态,表明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着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层次转化。而新的、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就要求对原有的、陈旧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把握住历史的机遇,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
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决胜期。这就意味该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矛盾就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客观来说,传统的粗放式供给模式的形成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且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的,但作为这些扭曲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供给侧又一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